2009年8月,21歲的布魯斯·沃爾夫以優異成績從美國田納西州一所醫學院畢業,然后在當地一家大型醫藥公司當起了藥品檢驗員。
根據工作要求,沃爾夫每月都要跟同事們去倉庫里檢查上百萬個種類的藥品,并將過期或即將過期的藥品清理出來(一般是保質期內的后3個月),作為廢品處理掉。
在這個過程中,沃爾夫發現,倉庫里每月清除的藥品數量驚人,有時多達數噸,能堆成一座座小山。這些藥品本來能救人性命,為什么現在卻被白白浪費掉?同事們無奈地告訴沃爾夫,很多制藥公司和藥品中間商每年會超額生產和購進一大部分藥品,以防供不應求。因為一旦他們生產或購進的某種藥品在終端醫院或藥店發生短缺,就會引起患者不滿和流失,來年醫院和藥店則不會再從他們那進貨。正因如此,所以每年他們會在預估某種藥品年市場需求最大量的基礎上,再增加1~3%的產量或進量,以確保充足供應。同事們還告訴沃爾夫,這種藥品因為過量而被浪費的情況在眾多醫院和藥店里同樣普遍存在。
與此同時,沃爾夫通過調查發現,由于美國醫療制度的缺陷和奧巴馬政府“醫改”政策遲遲不成功,導致全美近40%的人沒有醫保或者保險額不足,即有一億多人因此而買不起醫生開的藥。
一邊是無數過期的藥品被浪費,一邊是有病的人吃不起藥,沃爾夫決定改變這一不合理的狀況,在兩者之間搭起一座橋!
一年多后,沃爾夫在朋友和家人的全力支持下,開了一家社區藥房,將那些即將要過期的藥品收集過來,再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需要它們的人,結果許多買不起貴藥的患者慕名而來,藥房門前每天都排著長長的隊伍。
沃爾夫很快便覺得這只是權宜之計,因為這些藥品畢竟都快要過期,很容易無效甚至對患者產生危害,自己必須辦一個低價出售正常藥品的藥房!
幾經努力,2011年底,沃爾夫終于開辦了一所非營利的藥房,取名“希望”,并且開通與之相配套的網站。沃爾夫開始四處奔走,說服藥品生產廠家、藥品中間商和醫院等單位免費將預估多出來的藥品捐獻出來,幫助那些需要但又買不起藥的患者。
而網站的主要作用是幫助那些沒有處方藥費保險的人集中配藥。到2012年底,沃爾夫在美國國家衛生部等部門的幫助下,已經聯絡到了1500多名為“希望”藥房及其網站提供無償服務的醫生和200多家藥商,他們為沃爾夫捐獻了許多正常藥品。截至2013年6月,沃爾夫已經在美國的9個州開設了近30家連鎖“希望”藥房,藥房與捐獻藥物的醫生、藥品公司和醫院保持著良好的聯系,為眾多患者解決了買不起貴藥的難題,而沃爾夫只是適當收點維持藥店正常運營的費用。
雖然“希望”藥房得到了美國諸多媒體和民眾的普遍贊譽,甚至被稱為奧巴馬醫改的“民間助手”,但沃爾夫沒有因此而高興,他希望藥房能早點“關門大吉”,“那說明政府醫改取得了實際效果”!
2013年10月發生的因對奧巴馬醫療改革計劃不滿,美國國會眾議院拒絕通過一份由參議院批準的財政預算,令政府陷入“停擺”的鬧劇,讓沃爾夫覺得自己的藥房一時還真關不了。“就讓我再幫幫奧巴馬吧,藥房真的關門那天,我希望他能來幫我主持關門儀式!”沃爾夫幽默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