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提高,近些年來,有關國學經典的文化也悄然興起。各種國學經典的講座此起彼伏,有的大學辦起了國學院,有的大學創辦了國學網站,有的創辦里國學雜志,還有國外的大學成立了孔子學院。這些,都說明了國學經典已經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教育,要從孩子抓起。”我們應將國學經典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孩子從小接受國學經典的熏陶。那么,將國學經典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可行嗎?國學經典應該怎么讀?就這兩個問題,我將闡述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國學經典?它是指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一般認為是經、史、子、集四部以及蒙學讀物“三百千”和“六藝”等的總稱。國學經典之所以蘊涵豐富,是因為它根植于中國千百年來社會、歷史的特殊環境中,歷經了數千年的發酵,發展至今,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兼有道、佛思想的文化體系,是中華名族的文化積淀。
新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了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及關鍵作用,而以國學經典作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經典故事《伯牙絕琴》這個篇目,講述了鐘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憤然絕琴,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伯牙絕琴”的故事是結朋交友的千古佳話,它流傳至今,正是它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名揚海外。除此之外,還有民俗活動、俚語俗語、古典詩詞、經典名著、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人物、風俗節日等,這些知識分布在1-6年級的課文、課后知識拓展、日積月累等板塊中,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及中華文明的優秀精神風貌。可以說,小學語文中所選優秀的國學經典文章對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及思想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情感態度起著積極的作用。是小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朱自清也曾在《經典長談》一書的“序言”中寫到:“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國學經典在注重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文化,是對人心靈的熏陶和滋養,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多讀國學經典,于己于國都是大有裨益的。一個人的素養只能靠人文教育來培養,而閱讀、學習國學經典應該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小學正是孩子認知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不但能拓展知識量,拓寬知識結構,培養內涵,還可以對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所以,在小學階段將國學經典引入日常教學不僅是可行的,更是時代的召喚、時代的訴求。
國學經典基本涵蓋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是中華五千年道德精神的結晶,如何把國學經典引進語文課堂,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仍是一個有待研究探索的問題。我想借用古人的一句話來解決這個問題,即“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雖是一個通俗的道理,但是興趣使然,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是國學經典的首要任務,我們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輕松有效。
在興趣建立的基礎上,要將國學經典與語文教學融合,不同的經典名著要適合不同的學齡階段,要適合不同的學習階層。所以,在融合滲透時,可做以下安排:
一年級:《百家姓》
二年級:《千字文》
三年級:《朱子家訓》
四年級:《弟子規》
五年級:《中華上下五千年》
六年級:《論語》、經典文言文
為了保證這些國學經典能夠切實有效地落實下去,要特別注重以下幾個環節的把握,使語文能力的提升最終體現在學生的“聽”“說”“讀”“寫”上。所以,在落實的過程中,首先要抓好“讀”這個環節。我又將“讀”分為“誦讀”和“品讀”,利用每天的晨讀時間,引導學生誦讀文章,一直堅持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氛圍和誦讀習慣。每周利用一節閱讀課的時間讓學生品讀文章,說感悟,談體會。每周將這些感悟、體會以日記的形式呈現出來,利用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環節,讓學生結合日記說說這周的收獲,在每個單元的習作部分,引導學生應用這些國學經典的內容與感悟,將它整理加工為文字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國學經典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如何學習、怎么學習,我以為,將國學經典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勢在必行。我深感國學經典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它在傳承中華文明的同時,也見證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品格的提升。而相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它不僅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更承載著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的引導任務。它不僅能夠讓學生閱讀、寫作,更能讓國學經典文化在一代一代的青少年中傳承下去,讓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