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創新意識,不僅要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思維密切相關。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也講過“要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與別人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別人忽略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這就是創新思維。語文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語文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這個主陣地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此筆者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加強逆向思維訓練,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最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進行多向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多向思維就是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問題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多向思維是創新思維的精髓之一,沒有思維的多向性,就不會發現事物的新領域、新方法、新觀點。對學生進行多向思維訓練可以通過作文教學來進行。
三、引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亞理斯多德曾經說過“人的思維是從質疑開始的”。“質”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推動思維發展的開始。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明代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質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愛因斯坦對牛頓定理產生懷疑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誘發學生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正如科學家所說“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到第一流的工作”。英國哲學家培根也說過一段富有哲理的話:“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有目的的設問,創造性地解疑,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四、營造愉悅的氛圍,催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愉悅的氛圍是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催化劑,能刺激學生把貯藏在大腦中的知識的閘門打開,使學生產生回憶、想象,思維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促進思維的發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愉悅氛圍的形成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造就愉悅氛圍和進行發散思維的激發器”。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啟迪學生的心靈,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創造之萌芽的溫床,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語文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與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筆者在教學中,以此為原則,尊重學生主見,變講堂為學堂,變講授為啟發,變一言為群言,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做到不唯書,不唯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探索和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才能在廣闊的藍天中展翅翱翔,逐步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獲取和應用知識的性格特征。
五、激發聯想和想象,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一千個讀者便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的這一特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通過閱讀,豐富想象。閱讀需要借助想象和聯想,在想象和聯想中加深理解。教學中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選準能啟發學生想象的“觸發點”。比如可以把握文章的特色,抓住關鍵詞句引發開來,幫助學生開啟想象。
2.練寫“續篇”,豐富想象。寫“續篇”就是根據原文的材料,補寫其未寫完的篇章。如《項鏈》的結尾,當瑪蒂爾德得知佛來思節夫人借給自己的鉆石項鏈是假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反映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續寫合理的結尾:或悔恨不已,一蹶不振;或喜怒無常,精神崩潰;或爭吵不休,訴諸法律;或討回巨款,重新生活;或面對現實,勞動致富。在學生自由的想象中,創新思維的閘門也就被打開了。
六、通過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知識是思維賴以活動的基礎,它們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決定思維的形式,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們必然存在聯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原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應讓學生去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學科知識從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將其他知識切入進來,使教材內容與課外知識有機嫁接,架設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梁。這就要求我們注意知識的遷移,即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靈活的運用。
七、通過“說”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個說話能力強的人一定是一個思維敏捷的人,故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尤為重要。課堂教學中,從現實教學目的需要出發,圍繞課文內容、寫法,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各抒己見,開展切磋性的“百家爭鳴”,是訓練的主渠道。
我們必須在教育中多給學生以廣闊的馳騁想象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養成創新的思維習慣,努力使他們成為開拓、創新、善于思考的人,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只有這樣,才抓住了素質教育的核心,真正發揮“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