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中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既是新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使命,又是實現中職教育目標、辦出中職教育特色和發揮職業教育優勢的需要。實施職業素質教育必須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從轉變觀念、課程體系設置、增強學生體質、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轉變觀念 課程設置 職業教育
大學的一再擴招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現實,針對我國勞動力需求方面來看,職高生越來越受社會到社會的重視,學歷不再是企業選擇員工的唯一標準,有無一技之長卻被更多企業所看重,企業寧愿要有技術的職高生,我們職校生要轉變觀念,不要老是覺得上職高總比人低人一等,社會的發展,形勢的變化,職校的迅速發展足以證明這一點,鑒于這種好形勢,我們職業學校必須轉變觀念,筆者認為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觀念,正確認識、看待職業學校
由于受農耕文化和“學而優則仕”等傳統觀念的影響,職業教育還沒有徹底被社會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上仍然存在著輕視生產工人、歧視職業教育的現象。不少家長及學生視職業教育為“雜牌軍”“打工學校”,認為讀普高升大學才是唯一的希望和出路,不愿意到職業學校就讀謀發展。在眾多人心目中職業學校的地位并不高,一直認為職高是普高落榜生的收容所,進職高是為了不讓孩子過早進入社會。從當前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來看,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人們往往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足,認為職業教育是教會學生技術技能,有了技術技能就可以找到工作解決就業問題。
二、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學生
鑒于目前職校生現狀,學校應重點放在職業教育上,而不是為高考的文化基礎課上。把重點放在職教上,也不是說職業就是終極教育,對口高職就是一個新臺階。參加高考輔導的部分學生,選擇面則更大一些:不僅對口高職,還有成人大專,甚至本科等。但就總體而言,首先要落實中等職教教學計劃。在搞好中等職教的基礎上,再向高一級發展。不然,中等職教縮了水,高等學校也上不去,那就迷失了方向。總之,對于文化課教學,既不能按高考要求,也不能按過去中專對文化課的要求,而是比兩者都要低。對于專業理論課教學,也應該刪繁就簡,能砍則砍。比如家電、計算機等專業,要求數學、物理、電子線路等課程開足一定學時,達到一定標準,但學生就是聽不懂,講了又何益?干脆照葫蘆畫瓢,把有限的學時多投入到動手操作上,效果會更好。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先學會怎么做,再明白為什么這么做,似乎更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不然的話,理論上講的很多,但學生并不知其所以然。道理似懂非懂,操作似會不會,那就好象煮了一鍋夾生飯。所以中職的專業教學,應側重感性認識,突出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與實訓教學,應同時排入課表。現在通行1:1,實際上,有些課程,實訓的比例還應加大,2:1都不為過。
三、課程設置,突出體現職教特色
鑒于職校生文化基礎現狀,在文化課、專業理論課上加大投入,恐怕會事倍功半。結合我校實際,該開設什么課呢?我們認為,除公共英語達到一級,計算機應用要達到初級外,其余文化課,該砍的砍,該減的減。開設道德、應用文、計算技術、商務禮儀、形體、普通話、書法、公共關系等操作性強、學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課,體現職業學校的文化特色。在專業教學中,不追求專業教學的系統性,而在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上下功夫,圍繞國家資格證的應知應會組織教學。國家正在推行就業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職業學校應建成資格認證基地。它以職業崗位必須夠用的原則設置課程,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實行課程綜合化,加大實訓,突出應用。
四、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
職業教育為的是為企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所謂高質量除了技術過硬外,身體素質、思想品德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有些學生心理素質差,不能吃苦受累,對參加體育鍛煉這種苦差事,望而生畏,尤其現在獨生子女多,嬌生慣養,學校、家庭對孩子的呵護往往多于對意志品質、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致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怕苦怕累思想較為普遍。因此我們必須增加校本體育課程:如每周可增加一節健美操或長跑課,或體育游戲課等,每學期安排一、二次大型的體育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另外,課間活動要組織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各種運動鍛煉。在戶外、家庭中號召學生晨練,班主任老師、體育老師、家長要指導學生哪些體育運動能健身,要教給他們鍛煉方法及保健措施等。我校每學期都要組織學生參加一次大型運動會和遠足野炊活動,既鍛煉身體,又能讓其體驗到了自食其力的快樂。
五、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育世紀新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道德建設面臨新的情況和挑戰,怎樣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一方面要根據市場經濟的特點,建立起適合各行各業特點的守法紀、講信譽、講公道的新的道德規范,另一方面,是要通過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人們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中擺正位置,掌握正確的善惡標準,使之成為調整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相信職業教育會越來越規范化、合理化。職業學校學生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長處,職業學校越來越特色化,得到社會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