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在我國英語教學工作中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只注重教法研究,總是不遺余力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則采取記憶、背誦等機械式的學習方式,結果,這樣做法并不能使所有學習者都學得好,并且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多方面發展,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英語 教法 學法研究
大家都知道,李陽老師的瘋狂英語獨創的英語學習方法多年來影響了數以億計的英語學習者,它確實能幫助許多學生提高英語水平。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學習了李陽老師的學習方法,一段時間下來,英語成績仍不理想,于是棄之而求他法。這也說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差異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當今基礎教育新課程(新課標)改革形勢下,我們英語教師進行教法與學法研究,就顯得特別重要。
那么,英語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法與學法的研究呢?我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多年,現將自己的觀點總結如下:
一、教師應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
1.英語教師本人應該加強各方面教育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學習有關英語教與學的心理知識,研讀《中小學英語教學》等報刊雜志,提高教學理論水平。
2.在加強自我學習的基礎上,英語教師應積極參加再教育學習,接受再培訓,不斷提高專業水平,進行知識更新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不能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更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法。
3.教師可以到校外觀摩學習名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親身體驗、靈活使用教學資源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技能。
4.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多開展教研教改活動,經常進行聽課、講課、評課工作,與同事們進行交流,從而促進自己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教研水平。
二、教師要進行教法研究,更要進行學法研究
中學英語教學,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譯的訓練,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達到能用英語流利地進行語言交流的目的。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英語教師不但要從聽、說、讀、寫、譯諸方面認真進行教法研究,還應該注重這五種能力并重培養過程中的學法研究。
1.努力創設“聽”的語言環境。在我國,漢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英語是一門外語,我國沒有講英語的語言環境。學生在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困難重重、障礙多多。因此,教師就要采取措施減少學生學習英語的障礙,課堂上盡量少講、不講漢語,給學生營造濃厚的英語環境,努力給學生創造“聽”的機會。課外,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每天收聽英文廣播,收看英語電視教學,堅持聽錄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證明,只有定期用英語不斷地刺激學習者的聽覺,才能使學習者形成穩定的語感。
2.強化“說”的訓練功能。為了使學生達到準確、規范、自如、流利的口語表達,教師必須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學生的不同心態應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開口“說”。“聽”懂是不夠的,“看”懂是騙人的,只有脫口而出才是真工夫。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每天堅持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和志趣相投的同學、朋友組成英語學習興趣小組,互相督促,互相支持,養成多講多練的好習慣。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請來外籍教師傳授口語,開設英語角,開展夏令營活動,使學生在真聲英語環境中多接觸英語本族語,從而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3.培養“讀”的準確能力。“讀”的準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所掌握的詞匯量和對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傳授給學生學習詞匯的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量,提高學生對詞匯量和短語的辨別、識記和應用能力。同時,要給學生介紹一些英美文化知識,從而克服、解決詞匯量不足、背景知識不明等閱讀障礙。實踐證明,精讀課對全方位培養學生“五種能力”極為重要,每位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精讀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每天“讀透”一篇閱讀理解,而且不放過每一個單詞和句子;每周“熟背”一篇作文或完形填空;每天朗讀“30分鐘”。這是培養“讀”的準確能力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教師進行教法、學法研究的注意事項
1.教師在教學中研究每單元、每課時的教學方法時,同時要研究與之相應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且必須嚴謹、科學、認真、細致,然后才能展開教學。教學方法要有利于學習方法的改進,好的學習方法能促進教學方法的提高,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2.教師的教法研究和學法研究以及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從備課、上課到作業布置、測試,都要盡量處理好教學內容,使學生容易接受,優化知識。
3.教師進行教法、學法研究應該注意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教學水平,更要讓學生在獲得學法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
總之,進行教法研究和學法研究是21世紀英語教師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任重而道遠。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積極參與,努力使自己的教學不再僵化、不再機械化,而是走向互動、開放和創新的新局面,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知識傳播者和學習方法的給予者,成為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