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途徑。什么是有效提問,有效性提問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那么如何能達到這個效果呢?.
一、問題的提出
不久前我參加優質課聽課活動,在某堂課中,有位老師提出問題后全班學生面面相覷,不知所云,以至整堂課效率很低。老師的提問應該起到引導和畫龍點睛的作用。那么如何高效地提出問題呢?
二、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現狀
通過聽課,我發現教師設計問題時存在以下問題:
1.一節課進行課堂提問過多。
2.教師的問題不明確,導致學生不知如何作答。
3.所提出的問題沒有太多價值。
4.教師提出問題但最后沒有給出回答。
5.對于學生回答的結果缺乏適當的評價。
三、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
數學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和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發學生根據提問進行積極思考,為學生創造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條件。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具體要求給學生提出問題,給學生思考的方向,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
2.通過問題的反饋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指導和評價。很多學生往往因為知識網絡的不全和思維的局限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考慮問題不全面或者解決問題受阻等情況。通過對學生對問題解決情況的反饋,可以及時地優化學生的思考,克服問題的難點,從而讓學生對問題的解決進行到底。
3.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學生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只帶嘴和手,缺乏動手操作意識。因而在學習當中,很容易出現聽課的疲軟。教師應適當地設置問題,使課堂的教學過程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開拓學生思路,啟迪智慧,使學生學會良好的構思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愛看小說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只有不斷地嘗試寫作,才能提高自己寫作的能力。學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也同樣要在不斷的訓練當中加以培養。不斷地讓學生在問題當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表達,才是提問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如何高效提出問題
1.轉變觀念,確立“主導”“主體”的正確地位。教師的“主導”不是要求教師當課堂的主宰、裁判、法官,作為“主體”的學生也不是知識的“容器”。作為數學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又要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習慣,發展思維,增強能力,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要把教學作為一個過程來進行,不能作為結果來進行”。每位教師要想到每節課的傳授對學生的成長有什么作用,從學生成長發展的觀點正確看待和處理課堂提問。
2.注重思維的參與。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天性,使課堂成為他們表現的場所。在提問這一教學要素中,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充分參與其中,既要看到顯性的行為參與,也要關注思維的參與,堅決摒棄無思維價值的問題和簡單否定、不作評價的回答方式。同時要把握提問的難度。
3.提高提問與回答技巧。首先,教師要正確把握提問的時機。這方面,教師可在以下幾處進行設計:在導入新課時設問——以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問——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出知識整體性;在接觸新知識的關鍵處設問——引導學生準確掌握知識實質,是課堂提問優化不可缺少的一步;在學生學習遇障礙處設問───要了解學情,考慮學法,要能預見學生的困惑處;在力點處設問——抓住了力點,就整體把握了教材;抓住題目的變通處、知識的疑點、模糊點、興趣點設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激發求知欲望,發揮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所提的問題,對優生可合理“提高”,對普通生可逐步“升級”,對后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胃口。提出問題后,應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然后或個別解答,或小組代表回答,或自由競答,以中等生為主兼顧優生和差生,同時應將機會適當向后進生傾斜。
4.多給學生時間思考。很多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會急于自己講解或讓學生回答,還有些教師喜歡在學生思考時不停地給出提示。其實以上方式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的思維,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地體現課堂的主人是學生。
新課程要求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教師應改變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作為考核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種多樣的評價觀。在課堂上的提問應以“學生為本”,真正起到活躍學生思維、擴展學生思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