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結合對語文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與現實教學的理解,分析了語文教學的特點與情緒調動的意義,探討了目前語文教學中不符合教學與情感教學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德與語文教學結合開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對語文教學進行必要的提升,以便能夠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語文改革 教學 課程
一、語文教師情緒作用的特殊性
語文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語文語言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母語,是學生學習與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教師的教學情緒對學生的學習影響較大。最近的研究發(fā)現,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和活力與課堂上教師的積極性之間有著高度的相關性。非言語表達的熱情,如示范手勢、豐富的情緒面部表情、劇烈肢體運動等,都可能成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誘因。教師的熱情表現常常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的積極性會營造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興趣和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激勵作用。
二、深入認知國家教學標準
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與教授,首先要對所教學科的國家教學標準有所掌握,這樣才能對教學內容有所認知。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這是由于語文學科的邏輯思維和知識要求所使然。教師要通過對知識點的學習,結合國家標準的認知,來進一步地教學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同時,對道德與語文教學結合是新的時期人們對于語文教學所提出的新要求,道德與語文教學結合主要注重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反應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yǎng)。在道德與語文教學結合開展的大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也應當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調整,使語文課程的設置能夠更好地符合道德與語文教學結合開展的要求,通過開展語文教學改革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加各項語文能力的提高。
三、給學生個體語言能力展示的空間
在古老的“填鴨式”教學中,學生很少有展示的機會,有些學生在初中三年的時光中,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次數還不到十次。想想古老的教育在某些方面確實扼殺了孩子們的才能,而當今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沒有束縛,可以讓學生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每節(jié)課的四十五分鐘中,教師所占用的不到十分鐘,三十多分鐘留給了學生。這時,教師扮演什么角色呢?此時,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要調控全局。在有的課堂上發(fā)現,課型是改革下的模式,課堂上也以學生為主,但是在四十五分鐘之內只是有數的那些人在動、在說、在學,而其他學生卻巋然不動,這種課堂就成了部分優(yōu)秀生的課堂。
我們的課堂需要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課堂不是教師展示的舞臺,而是學生盡情在學海中馳騁的天下。記得在剛實行課改時,我對新的教學模式還不夠認可,在教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師生共析文中最精彩的寫景片段,即“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又酸又甜,色彩都比桑葚要好的遠”一段,我想古老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直接把這一段講解透徹,學生聽懂即可。
四、國標認知與自身素養(yǎng)、情感的提高
語文教師的教學以文字和生活為基本案例,因此,良好的案例分析和引用則成為教師自身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有對國家教學標準的體會外,也要對相關知識的個案有所研究。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良好的的教學案例對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提到教師素質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事實上,是從個體自身對語文學科的關注和悟性所獲得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善于對學生加這引導,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具體的環(huán)境,來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的思維,來通過各種方法對問題進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素養(yǎng)。做到善加引導,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則體現了教師教和育的能力。
國標給教學內容做以界定,也給教師個體提供了可操作的具體的內容。因此,一個具有良好素養(yǎng)的教師,對于國標的重視,等同于職業(yè)的底線,同時,也是良好職業(yè)素養(yǎng)的表現。因此,對于國標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同時,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過程,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良好的教師有著良好的素養(yǎng),有著對國標知識的把握,必然,也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二者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參考文獻:
[1]葉黛亞.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J].文學教育(中).2010.
[2]張媛.淺談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素養(yǎng)[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
[3]王天玉.淺談語文教師如何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J].成功(教育).2009.
[4]秦小艷,吳娥英.淺論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J];科技信息.2008.
[5]鄧志偉.論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建構[J].全球教育展望.2008.
[6]邱紹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8.
[7]余萬超,劉棟梁,郭淑華,駱成業(yè).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