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乃創新之源泉。隨著新課標的全面實施,我們教師在教學模式及方法上必須有一個較大的變化。創新已成為教育的靈魂,課堂教學毫無疑問成為了創新的媒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求新呢?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在教師指導下討論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由此造就有發現力、創造力的創新型人才,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飛躍。本文就如何做好“敢問”“能問”“善問”闡述作者的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創新 敢問 善問 激發 熱情
如今,創新已成為教育的靈魂,課堂教學毫無疑問成為了創新的媒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求新呢?“問”乃創新之源泉。自古以來,只有敢問敢求、善問善求之人,才會有學業的進步、認識的豐富,才能為人類的文明與發展作出不凡的業績。孔子是最早主張學習要敢問、善問之士,正是“不恥下問”使其名垂千古!
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問”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答問的層次上,教師更多考慮的是怎樣提問更為巧妙,而較少甚至極少自覺思考如何使學生敢問、善問,“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創新精神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貫徹。試想,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問題,能算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嗎?能培養其創新能力嗎?
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表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具有意義。因而,課堂教學中應由以教師提問為主轉為以學生發問為主,實現轉變的關鍵是使學生敢問、能問、善問,即應注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一、營造“敢問”的氛圍,激發學生的熱情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一支貪生怕死的軍隊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會往往失去勇氣;在競相提問的教學氛圍中,同學們躍躍欲試,積極思考的人會大大增加。那么,這種氛圍應如何營造呢?
教師要曉之以理,打動心弦,讓“我要問”的觀念深入人心。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敢于提問亦是如此。因此,要先讓學生明了提出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能思維的動物。有思必有疑,有疑應有問,故“問”乃人之天性。另外,有問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變成白天”一問的提出、思考與探索,才會有燈光的燦爛、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社會主義是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問題的提出與實踐,才會有中國革命的成功和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正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地解決問題中前行的。作為個體之人,只有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體現生命的價值。
二、教給“善問”的方法,提高學生問的質量
“授之以漁”歷來是有識之士對教學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要讓學生“善問”,必須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我認為,引導學生運用分解法、聯想提問法、比較提問法等嘗試提問并不斷強化,可以使學生的提問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復合詞組的概念分解為詞、把定義分解為不同層次、把原理分解為不同方面的思維方法。用這種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較容易的問題。例如,把“違法犯罪”分解為“違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等問題。這類問題的提出是必要的,它為進一步提出問題打下了基礎,而且能照應教材編排上的邏輯體系,符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
2.聯想提問法。聯想是拓展思維的好辦法,也是科學家們常走的創新之路。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展開聯想活動,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里去發現“問題”。如“保護人類共有家園”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教學中,我們先設定聯想切入點,指出我們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空氣污染、水污染,森林資源被破壞,如果不加以扼制,結果會怎樣呢?由此誘導、引發學生聯想、提出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帶有一些幼稚、片面,甚至異想天開,但卻是他們發散性思維的結晶,并表達出對環境保護沉甸甸的責任感。
3比較提問法。比較的過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異、異中求同的過程,也是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的過程。在比較中,學生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在講授“法律和道德”“憲法和普通法律”這些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輕松提出諸多有價值的問題。
要使學生“善問”,教師當然要很“能問”,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師之“問”,要講究方法、先易后難、循循善誘。古語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者,相以說解。”
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在教師指導下討論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由此造就有發現力、創造力的創新型人才,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飛躍。我們任何時候都應注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讓創新真正成為教育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