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課標頒布到現在將近10年了,經過廣大師生的努力,我們的教師大部分都能按照新課改理念設計教學,并且效果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首先,從課堂上我們看到了課改的成果。
1.大部分教師角色已經轉型,課堂教學彰顯了課改氛圍。通過聽課、座談,我們看到教師在教學中能力圖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身邊接觸的事物引入問題,組織學生探究,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勵學生合作學習。如教師在講直線性質的時候,拋開課本上的例子,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家中晾衣服固定繩子需要幾個釘子,讓學生通過探究抽象出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性質,并通過小組合作再現幾何模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我們從課堂中明顯感覺到教師的教學觀念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
2.新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面大,學習積極性高。實際上我們的學生并不是不喜歡數學,而是教師的方法不得當,若教師能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認真思考,爭著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能傾聽他人的意見,達到主動建構知識的目的。如教師在講點、線、面、體這一課時,讓學生說出幾個面動成體的例子,出現這樣一個問題,一學生用量角器邊上一端點為中心旋轉后說是個半球體,這使大部分學生產生了懷疑,并提出了反對意見。于是教師抓住這一機會,讓學生討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幾何體。這樣幾乎所有的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力爭想解決這一問題,即使他們不能說出它到底是一個什么幾何體,但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構建了這一幾何體的形狀。
其次,在實踐中暴露出的問題。
1.對課改的理念理解不深,操作不準,“穿新鞋走老路”和“形式主義”并存。由于教師缺乏自主的學習和反思,對教材、教法不能準確到位地把握,實際操作中表現為“穿新鞋走老路”,習慣于傳統的教法,以知識為中心滿堂灌教學在部分課堂仍然存在,以不變的教學應對變化了的教材。如,教師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題時,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含有分母的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而教師卻人為地將該題歸結為工程問題,先復習小學學過的工程問題的計算公式及公式的應用,然后針對這一問題做細致的分析、講解。還有,曲解新課程理念,形式主義嚴重。有些教師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但缺乏有效的指導“放任自流”,致使學生用很笨的方法“自主學習”花費大量的時間卻收獲不大。如一教師在講線段的比較方法“圓規比較法”時,由于教師不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和做適當的指導就讓學生自己去找方法,所以學生思考半天,最后還得按書上的表述回答。其實,自主學習應該是一種理性的探索活動,是一種自覺的行動,自主的特征在于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主動參與,此時學生的積極性高,參與意識強,教師的任務就是營造這種氛圍。再就是由于缺乏明確的目的和合理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許多時候變成了無效的討論。如,教師在講再探一元一次方程探究2哪個燈更省錢這節課時,首先出示本課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接著出示課本案例,讓學生討論白熾燈,節能燈那一個更省錢,由于問題過于寬泛,只是談論沒有結果,教師也只能不了了之。合作的目的應該是“1+1>2”,若合作不如學生個人學習效率高,合作就沒有必要,至于那些學生稍加思考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無需討論,不能追求表面的熱鬧。
2.教師對課標、教材把握力度不夠。課標沒有講課重點、難點要求,需要教師自己去考慮,去設計目標,自由度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好把握教學要求。如教師在教學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這一知識點時,由于過分依賴教材,所以過早地給出“視圖”的概念,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另外,在教材的使用上,不知道怎樣把教材和實際聯系起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常感到課時少、進度慢,課本部分例題不好使用,很難完成教學計劃。
最后,關于課改的建議。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教學活動。數學內容的選取應遵循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然后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并且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如關于一元一次方程輪船航行問題中的順水、逆水問題,教師進行了大量的講解,但部分學生還是不理解,若改成日常生活中貼近學生生活的行程問題,順風、逆風而行,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2.靈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及理解課標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必要地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如在教關于方程模型的應用再探一元一次方程,我認為教材中的問題多數與消費問題有關,于是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設置了有關教育儲蓄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怎樣存錢合算,既讓學生體會到方程的應用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的,有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使學生建立勤儉、愛家的好習慣。
3.強調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構建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