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運用給力的教學方法和制定合理的評價機制,才能有效地實施小學數學教學。
【關鍵詞】中小學數學 有效教學 標準
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在數學義務教育方面緊跟新的歷史進程,著眼國際范圍對小學數學教育的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改革,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求既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進行數學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僅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
一、與時俱進的數學教學觀念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在潛意識里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觀念”的思想,因為這是“進步”的核心武器。要明確數學教師已經不是過去拿著教鞭教訓學生的“教授者”,我們只是數學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用別樣的方式方法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計算中帶領出來,繼而投入有趣的數學園地中的策劃者。要努力發揮學生在數學課堂的主體地位,使中小學數學的學習更富有情趣,更貼近生活,更能為現實生活服務,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并實現數學服務于生活的真諦。只有真正把學生從灌輸的“容器”變為接受的“主體”,把教師從“教授者”變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數學公式變為生活式的“理所當然”,數學課堂才有可能變成師生共同積極參與的樂園,大家一起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使學生增長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他們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情感滿足感,實現素質教育。
二、給力的數學教學方法
中小學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夠積極主動者很少,所以功課一般都是在師長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學生已經是知識學習“主體”的情況下如何“逼迫”,就成為眾多數學教師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1.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助于鞏固和發展數學學習能力,而且對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從認真聽講、獨立思考,書寫工整、準確計算、仔細觀察、用心記憶等方面來訓練,到了高年級就要進行認真檢查、仔細檢驗的習慣培養。
2.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創新思維。創新性思維是發散性思維的核心。發散性思維是指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出的一種擴散模式,具體表現為思維視野的廣闊,在數學教學中的體現就是“一題多解”。因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僅有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還有利于其他方面創造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問題”“障礙”“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發學生潛在的強烈求知欲。另外,因為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的思維往往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故而,教師應多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3.培養學生數學動手實踐能力。動手操作往往與合作分不開,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設計成為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比如,筆者是在一所農村小學工作,學校隔壁就是農場,六年級,剛認識了圓錐體,在不影響農民勞作的情況下,我會把學生分組,分別帶領,前去“幫農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麥的體積約多少立方,表面積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賣多少錢,能磨多少面粉。學生們興致勃勃,有人負責測量,有人負責計算,有人想出不同計算方法等。
三、合理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
評價是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新課程標準更是強調了要改革傳統觀念中以考試的形式只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合理評價。也只有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健康,教學才能有效,學生的數學能力才能發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評價呢?筆者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明確評價的目的。數學教學評價就是對所確立的教學目標、對運用的手段和方法、對實施的各種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與效果、對完成和滿足個體學習與發展需要的程度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就是要通過數學教學評價促進學生不斷進步,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學校不斷發展,促進數學課程不斷完善,以達到數學教學價值增值的目的。故而,在數學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不應以個人私利為目的,只對學生的成績高低作出不合理的評估,這樣往往會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低落、教師的觀念固步等惡性循環。
2.有效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就要對評價的手段和方法多動些腦筋了。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評價應該是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比如用紙筆測驗、課堂觀察、課后談話、作業分析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在過程與方法上采用鼓勵與批評相結合的方式,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采用積極的鼓勵多于批評的方式。當然,評價有法,但無定法。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觀念正確、教學方法得當、評價機制健康,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