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寫作能力是最高級別的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檢測器”。研究學生的寫作心理特征,既可為教師制訂作文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提供依據,還能為學生寫好作文提供一些指導。本文準備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中學生進行寫作的心理特征。
一、中學生已經部分具備進行寫作的有利心理條件
中學生的寫作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構思能力隨其變化而逐步形成。學生平時有了生活感受可以寫成作文,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積累、正確認識、及時表達的一些習慣。每個人手頭幾乎都有生活札記本,也有不少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是他們表達心聲的伙伴。在中學階段,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感性認識,例如在寫《牽掛》的時候,他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了父母關心自己的實例。例如在寫《綠色生活》時,就想到自己用環保袋的問題。學生建立了一些寫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這為他們寫作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學生接觸作文知識之前,頭腦中就已形成了許多影像概念(也許有的還很模糊),為進一步寫作提供了心理準備。
二、中學生寫作心理障礙分析
1.意志障礙。學生意志品質,對實現教學目的、教學任務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認為作文難寫的學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問題,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體表現為這樣幾點:
缺乏寫作的自覺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影響,就寫作困難生中的多數而言,往往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認識不到寫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寫作只是為了應付,他們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會、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干擾,使之大大地減慢完成寫作的速度和增加誤區的數量。
缺乏寫作的堅韌性。意志行動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行動,意志力的培養只有在克服困難的意志努力中進行,離開困難,砥勵意志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沒有什么習慣可言。
2.情感障礙。教師或家長對學生提出合適的要求,有利于學生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可是,有的學生寫作基礎本來就薄弱、知識面窄,然而教師或家長卻要求他們和尖子生一樣,在相同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寫作任務。而在同樣的時間內,這些東西往往是離他們想象的較遠、無法全部接受的。由于脫離了他們的實際,所以心理負擔過重,抵觸情緒萌生,從而導致了他們害怕寫作,甚至厭惡寫作。
三、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動機
1.激發寫作的興趣,增強自信心。興趣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一個有寫作需要的人,可能先對某文章中好的詞句發生興趣,當掌握了一部分后,又會對語段及篇章感興趣,進而大量積累。
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身強烈的表現欲。學生大都有參與的意識,不但要讓他們投身生活,大膽表現,還要讓他們積極參與評改自己的習作,如讓學生《班干部的競選》《一次演講活動》《星空的遐想》等作文競賽。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抓住學生愛表現的心理,不斷培養參與的意識。會產生極大的興趣,隨著年級的升高,從而了解更多的知識以及它們的實用價值。
第二,名著名作家的效應。學生通過對古今中外名作家寫作過程的了解,了解他們探索寫作規律的曲折道路,熱愛寫作,獻身寫作的精神,處理寫作中問題的技巧,可以激發學生極大的寫作興趣。
第三,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寫作的知識結構,而且還可以給學生以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據調查發現,在中學生最喜愛的學科的各種影響因素中,“教師引導得好”居首位。
2.強化寫作動機與效果的關系,促進學生寫作心理轉變。寫作動機一般來源于下列三方面:
第一,求知欲,即來源于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例如,學生知道了一個新詞,就想知道用在什么樣的句子中,繼而寫作一句話或幾句話的表達,從而產生了解有文采的文章的欲望。
第二,明確的目標。寫作過程中,目標越具體越好。每堂課都應有明確、具體的目標,教師應圍繞這個目標去創設寫作情境,探索實現目標的途徑,促進學生寫作動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正確的評價。教師批改作文時,應正確評價,使學生知道自己的成功與不足。課堂上適時的表揚也可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
一般情況下,正確的、強烈的寫作動機有利于學生的寫作,獲得好的寫作效果,反之就差;寫作效果也能強化寫作動機,兩者是相互作用的。當然,決定寫作效果的好差還有知識基礎、能力發展水平、寫作方法、寫作習慣等因素的影響。總之,寫作動機與效果之間是辨證的、能動的關系。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行,它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師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所熟悉和運用的,這些理念對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教學實踐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促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其作出反應。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注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把握住學生寫作的有利心理條件,排除學生寫作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動機,強化寫作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