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會見陌生的客人之前,人們習慣上要打扮一下,目的是希望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寫文章也一樣,優美的文章開頭“有如春之初展,鮮花含露”,叫人“一見鐘情”。因此,要花一些力氣把開頭寫好,爭取給讀者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一、開頭的基本原則
1.開頭的句子或段落是文章當中較為特殊的層次。開頭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文章的話題,另一方面是要提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兩個目的都要求文章的開頭要簡短有力。古人用“鳳頭”來形容,是說開頭要像鳳凰的頭那樣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兩語就進入正題,不拖泥帶水。有的學生可能因為擔心作文的字數不夠,想在開頭多寫一點湊數,于是東拉西扯的一大堆,后面應該突出的重點卻草草了事,這不僅混淆了輕重主次的關系,還很容易使題目偏離文題。還有的學生喜歡這樣開頭:“看到某某這個題目,我一時不知道寫什么好,想了半天,終于想起一件事來……”看到題目半天還沒動筆,說明你的作文水平有限,這樣寫正好暴露了你的短處,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因此,建議大家最好不要用“看到這個題目……”這樣的開頭。
2.開頭要與題目想呼應,并且最好能指向文章的主要內容。初中生的作文一般都只要求寫六七百字,文章的中心要在這么短的篇幅中凸出來,需要很多因素,諸如選材、結構等。而在開頭呼應標題,就能給讀者一種強烈的感受:文章入題很快!這也就意味著文章的推進快,表達主要的意思文字效率高。如果結尾處再呼應題目,文章就如同一個環,自成一體(至少給人的整體感覺上是這樣)。同樣的道理,開頭的內容還能讓讀者隱隱約約知道你接下來要寫的內容,這樣一環套一環,前后的文氣緊緊相連,結構就會嚴謹起來。
二、常見的開頭方法
雖然說文章的開頭貴在創造和變化,但是在大方向上也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在這里,我僅舉幾種常見的開頭技巧,以供大家參考。
開門見山法。即不繞彎子,起筆就把要寫的人、事、景、理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一目了然。“開門見山”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是寫文章直截了當入題的一種寫法。例如:“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小學時候的女老師蔡蕓芝先生”;(巍巍《我的老師》)“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叫百草園”;(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吳晗《談骨氣》)“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贊美白楊樹”(茅盾《白楊禮贊》)等。這種寫法干脆利落,入題快捷,不枝不蔓,是考場作文開頭的首選方法。
循序漸進法。即開頭先不描寫文章的對象,而是從一個有關的話題入手,一步一步地接近。可以從時間、地點、場景、人物、事物等開始,逐漸引出主題的對象和話題。例如:“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冰心《小橘燈》)是時間接近;“東勝神州,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吳承恩《西游記》)是空間接近;老舍的《再烈日和暴風雨下》開頭“六月十五那天,天熱的發了狂!”開頭則是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節令、氣候。
描繪特征法。即從最有特征、最扣人心弦的人物或情節入手,以取得引人入勝的效果。如“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荊風《驛路梨花》)“天剛黎明,火箭發射場區一片緊張的戰斗氣氛……高大的發射塔架,環抱著乳白色的巨型運載火箭,聳立在發射場上”。(《 飛向太平洋》)
議論點題法。即以精辟的議論引出話題。如“種花好,種菜更好。花種得好,姹紫嫣紅,滿園芬芳,可以欣賞;菜種得好,嫩綠的莖葉,肥碩的塊根和果實,卻可以食用。俗話說:‘瓜菜半年糧。’我想起在延安藍家坪我們種的菜園來了”;(吳伯蕭《菜園小記》)“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淑《為學》)
引用開篇法。開頭引用警句、名言、詩句或俗語、諺語等,可以起到吸引讀者和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懷疑與學問》開頭就引用了程頤的話:“學者先要會疑。”這種開頭法,很容易掌握,效果很好。名言警句式開頭往往能增強開端的氣勢,使人感到意境高遠。當然,引用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力求準確,避免出現錯誤;二是要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給老師“熟面孔”的印象。
借用辭格法。開頭設喻,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能使讀者更加關注要記敘的對象、說明的事物或議論的道理。如《中國石拱橋》的開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這個開頭自然就激發了人們對石拱橋的喜愛。運用比喻要注意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之處,不能牽強附會。
設置疑問法。先截取一個精彩的片段,或者倒敘事情的結果,來設置懸念;或者先設問點題,引起說明或議論。例如《萬紫千紅的花》開頭設問:“花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美麗鮮艷的色彩呢?”開端就設置懸念,引發了讀者的思考,同時又增加了文章的波瀾。
其實,水無常形,兵無常勢。開頭的技巧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最重要的原則是既新穎又快速入題,激起人們進一步讀下去的興趣。不管哪種方法,說到底,都是為了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