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不是一門純粹的技術性學科,它的許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傳授和簡單的模仿來獲得的,只能在長年累月的語文實踐中慢慢地領悟、一點點地積累而習得。因此,學習語文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能夠學習更多的生字、新詞,吸收更多的語文養分,從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
【關鍵詞】課外閱讀 方法 作用
看了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比賽經過,給了我一些啟示:聽寫的漢字相當一部分來源于課外閱讀作品,比賽成績好的學生具有很豐富的課外閱讀知識。由此可看出,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社會知識和生活知識積累的開始。一個初中生語文素質的高低往往取決于他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高低又取決于學生閱讀視野的寬窄和閱讀積淀的厚薄。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立足課內教學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工作。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與感悟。
一、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初中學生現在的主要閱讀興趣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階段,還缺乏深層次抽象思考的自覺和愛好。在這個知識多元的時代,學生更樂意捧起卡通漫畫、通俗故事、流行雜志。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學生手中的愛書拿走,塞一本名著給他,學生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他們“陽奉”賣你老師面子,也會“陰違”把海明威、吳研人丟到宇宙黑洞里去。這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應注意不要一味地反對學生的淺層次閱讀,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他們的確需要一些“不用腦子”的書籍來調節情緒。一竿子打死,只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態,導致閱讀興趣失落。更有甚者,會隨身準備幾本作文選編,作為寫作文時的“靈感來源”,那更是得不償失。
二、比較閱讀,去偽存真
課外閱讀作為語文教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才能達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深度、提高形象思維水平的目的。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程度,他們懂得自我選擇閱讀材料,而非絕對服從教師的安排。因而,在認同學生已有閱讀水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思考,才能帶動他們更大的興趣,最終達到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的目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因勢利導,讓他們知道他們喜歡的書籍之間的區別,比較出什么樣的文字更優美、什么樣的語言更值得去品味、什么樣的作者能寫出值得我們推敲的文章。讓學生在這樣的選擇中自我意識到去偽存真,排斥掉那些語句粗陋的文字,把精力集中于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在有限的時間內吸取有益的養分,那么,即使只是“淺層次的閱讀”,也可以讓他們在文字的世界中得到能量。
三、放開視角,讀寫結合
當今時代,對學生的要求也很多:要求閱讀材料形式的多樣,要求內容的新奇,要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很多學生不喜歡議論文、說明文單元,對論證方法、說明方法、論說層次之類的分析更是深感厭煩。針對這一情況,我們需要適當調控,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多方面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接受不同文體的作品,同時也學習多種寫作方式。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當然,學生的閱讀興趣受多種因素影響,處于變化之中,在教學中必須時刻關注,適時改變教學方式,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
四、授之以漁,相益得彰
要讓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到閱讀中,成為閱讀的主人,就要讓他們感知到閱讀的成果,要讓他們體會到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做語句摘錄、寫讀書筆記等是比較慣用的手法,這些方法的確對閱讀有很大幫助。同時,教師應注重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的聯系,發揮課內對課外閱讀的指導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正如那句名言:“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
五、賞析經典,提高品位
有的學生不愛讀名著,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學生的生活環境與作品存在時空上的差距,無法理解文字的隱晦和艱澀上。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教師的幫助。教師要多方面積累資料,建立自己的“資源儲備”,在適當的時候,把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所處的特定環境介紹給學生,必要時,可以把作品的情節梗概一起告訴學生,有條件的話可以放映相關的影視片段,這樣能夠很好地帶動閱讀前奏,并且很可能有延展的效果。
名著,其思想內容往往比較深奧,故事情節較復雜,發展線索也往往不止一條,這就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尤其是一些外國名著,學生看了半大,可能還看不出眉目來,再加上有些外國人的名字又比較長,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會失去繼續讀下去的興趣。更不用說一些外國作家信仰宗教,在其作品中,喜歡引用宗教的經文,這就更讓學生讀不下去了。教師不僅要激起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而且要在影視作品導看中、閱讀中使學生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完善人格。網絡資源的無限性為語言智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網絡資源的非線性結構和超鏈接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和空間智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