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是教師對學生經常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激勵藝術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藝術。運用好激勵這一教育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目標。
【關鍵詞】 激勵教學 法寶 讓課堂“動”起來
在本年度中,筆者教高一,在剛開學的那段時間里,也許是彼此還不熟悉,也許是這個班級的風格使然,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從來不提問題,甚至互動都很難進行下去,盡管經常告訴他們大膽地問,可還是經常上著上著就變成一言堂了,顯然這種學習是很被動的,不利于學生思維潛能的發揮,也使得課堂氣氛很沉悶。這樣的課堂筆者相信是任何老師也不愿面對的,所以筆者也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地尋找機會改變這一現狀,讓課堂“動”起來。
在學習《經濟生活》中《貨幣的職能》一課時,筆者按照事先預設好的教學過程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當然也沒想到誰會提出問題。當筆者正講到價值尺度時,一個學生忽然站起來說:“老師,我視金錢如糞土,您講的這些我不太感興趣。”一句話后,他挑戰似的看著筆者,大概想看筆者如何反應,全班同學也都看著筆者,看筆者如何處理。筆者一時之間也沒想到,但卻心想如果自己利用權威提醒他擾亂課堂,讓他坐回原位,雖然能平息,但不能服眾,這樣也許他真的會徹底喪失學習政治的興趣,他所說的也可能正是教室里相當一部分同學的想法,是課堂沉悶的原因之一。因此,筆者暗暗告訴自己不能這樣處理。于是一轉念,非常鎮定并滿懷真誠地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我視金錢如糞土,這是一種金錢觀,首先,你不被金錢所誘惑,在很多人拜金的情況下,你能這么說,我很欣賞你,但金錢是不是真的像你所說的毫無用處?我相信在座的同學中可能就有不同的想法。”筆者說到這里,停下來,看同學們的反應。同學們看筆者并沒有指責這位同學,也來了興趣,座位上有些同學已經躍躍欲試了。于是筆者就順勢組織了一個討論,由大家共同探討,他們各抒己見,這堂課終于有了久違的和諧、熱鬧,也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按照預定設想講完貨幣職能,但筆者等于把第一單元最后的探究課順理成章地放在了這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課后,這位同學也主動地找到筆者,說自己一直對政治不感興趣,想試著難為筆者一下,試試筆者的反應,沒想到筆者在課上還表揚他,他很不好意思。以后這位同學在課上一直表現很好,主動提問,認真探討,也因為有了這名學生的示范作用,有了筆者對提出問題學生的充分肯定,當筆者再上課的時候就感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氛圍,與學生的課堂交流增加了許多,經常會有不同的學生提出問題,甚至與筆者針鋒相對的理論。這讓筆者很長一段時間都感到很得意,筆者得意的是那堂課自己能抓住時機,以筆者自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進而帶來的是筆者在這個班的一場課堂革命。
這之后的某個時間,筆者偶然中又見到了一位心理學家的一個觀點:“一個人要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任何一個學生,在他的內心深處,總是有著強烈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不自覺地就會上升為榮譽感,在這種榮譽感的驅使下會產生更強烈、更主動的學習欲望。”筆者更加注重課堂的每一次機會,更加關注每一位學生,只要他們有了小小的進步,筆者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加以鼓勵和評價,這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成功,原來如此簡單!布魯姆說過:“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成功的教育是教給人自信的教育,只要學生有自信心,就會有恒久的動力,就能夠不斷努力,就一定能取得無限的進步!的確如此,經過這樣堅持不懈的用心和努力,這個班級在本學科的學習中有了長足的進展,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筆者因此有了些許感想,愿意與大家共享:
第一,課堂教學的探索中改變了筆者的很多想法,我原以為這個班的學生再怎么提問題也不會提出一些能難倒老師的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由此警示了筆者,對待任何一節課,任何一名同學都不能調以輕心,因為一切皆有可能發生。
第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激勵和確是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它是學生成長和進步的階梯,激勵是吹向學生心海的風,它能鼓足學生理想之舟的風帆,推動學生更快地駛向成功的彼岸。所以要把表揚和激勵發給每一個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春雨的滋潤,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第三,不要輕易錯過激勵學生的最佳時機。俗話說“打鐵看火候,穿衣看氣候”,激勵學生同樣也要看“火候”,充分利用學生所處的積極情緒和狀態,對學生有針對性地給予熱情的鼓勵,可以是一個親昵的動作,也可以是一句樸實無華的大實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努力探究,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思考與見解,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創新性和敢于挑戰前人的精神大有裨益。
總之,教育教學的路還很長,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就總會有發現、總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