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在高中生物學新課程“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有序地呈現豐富的資料,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細胞膜的結構,掌握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認同生物學中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接受科學思維的訓練。
【關鍵詞】物質跨膜運輸 互動模式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學生學習“水分子順相對含量梯度進出細胞”“生物膜的結構—流動鑲嵌模型”以及“蛋白質的功能多樣性”的基礎上對物質跨膜運輸的進一步探討,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認知基礎。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結論的形成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理論基礎
互動模式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的,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是影響他們新的學習的重要因素。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由學生自己來發現和體驗,在構建自己的認識中最終作出科學的判斷。
三、互動設計
1. 定向激趣。教師邊領學生復習邊在黑板上畫出細胞膜結構示意圖(圖1)復習提問:細胞作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必須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才能維持系統內部的穩定。作為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是什么?蛋白質在磷脂雙分子層上是如何分布的?細胞膜的結構特性和功能特性是什么?學生回答后,設問引入新課:具有上述特性的細胞膜是怎樣控制物質進出的呢?
2.啟發思維。圖片展示不同物質通過不含蛋白質的人工脂雙層膜的模擬實驗結果(圖2),引導學生觀察探討:(1) 哪些物質能通過脂雙層?哪些物質不能通過?(2) 啟發學生比較圖片中的科學實驗與事實,圖中葡萄糖是不能通過脂雙層的,但細胞卻需要不斷補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這該如何解釋?
四、調整思維
1.自由擴散。教師提問:(1)O2、CO2、H2O、甘油、乙醇等可以穿過人工脂雙層,它們是從哪兒穿過去的?(2)如果細胞膜一側CO2濃度高,另一側CO2濃度低,CO2分子會如何運動?多媒體演示CO2分子跨膜擴散的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描述自由擴散概念,總結自由擴散的條件,教師給出說明:分子運動的能量來自勢能的轉化。
另外補充:苯和甘油分子體積較大,不能穿過磷脂分子之間的縫隙,但也可以通過人工脂雙層,這是由于二者都是脂溶性物質,能與磷脂分子相互溶解而跨膜。
2.協助擴散。教師提示讓學生對比圖1、圖2中的兩種膜,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己就能得出結論:葡萄糖的跨膜運輸與膜上的蛋白質有關。此時,教師把圖1中磷脂雙分子層比喻成柵欄,把貫穿于磷脂雙分子層的蛋白質比喻成柵欄上為來往者開的通道,因體積較大不能從柵欄穿過的物質就從所開的通道穿過。然后教師輔以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形成對協助擴散的整體印象。
3.主動運輸。展示資料:(1)植物細胞液中的礦質元素,如Mg2+、Fe3+都要比土壤溶液高,但細胞為什么還是不斷從土壤溶液中吸收這些無機鹽;(2)人紅細胞中K+的濃度比血漿高30倍,Na+的濃度卻只有血漿的1/6,細胞卻仍在吸收K+并排出Na+。
教師提問:(1)如果僅依靠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會出現細胞內離子的濃度遠高于細胞外這種情況嗎?(2)細胞內離子的濃度要遠高于細胞外,這依賴于離子逆濃度梯度的運輸,即離子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轉運,你覺得這種轉運需要什么條件?此時教師再給出新的資料:用人工膜進行實驗時,在一般情況下,即使膜兩側具備濃度差,K+也不能通過人工的磷脂雙分子層。如果在這個脂雙層加上少量的纈氨霉素(一種蛋白類抗生素),K+便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不能;若向細胞膜上注射氰化物(抑制ATP的形成),細胞對K+的吸收會減緩或停止。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資料總結這種運輸的特點。最后結合動畫,突破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4.形成思維。從上面的探討分析中,學生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已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此時再加以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順思維,形成正確的認識。教師在圖1的基礎上在黑板上繼續畫出物質運輸方式的圖解(圖3),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師生共同總結出物質跨膜運輸三種方式比較的表格(表1)。
表1 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比較
五、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在教學思路上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式的教學方式,體現出以學生為主的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方式,通過多處“設問”“鋪路”,對問題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為學生搭設適當的橋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設問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讓學生在恍然大悟中消化難點,鍛煉科學思維的縝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