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在眾多寫家鄉故園的文章中,劉亮程的這篇文章獨樹一幟,它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對家鄉無盡的思戀懷想中,更重要的是它對家鄉和人之間的關系,故鄉對人的意義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并用詩一般富有哲理的語言付諸文字,呈現出如流水般沖洗干凈的語言思想之美。通篇文本告訴我們,物質的家園終歸是會消失,但假若我們能把握住附著在物質家園之上的記憶和情感,重視生命中一絲一毫的證據,那么我們即使不能對抗時間,也能挽救心靈,使靈魂有個棲息之地。本次教學試圖通過這一篇連接到劉亮程散文的那一本,乃至新疆沙灣那一片土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打開我們課本的目錄第二頁,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專題的名字來源于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正是因為作者將自己對故鄉最真摯細微的情感融于其中。所以我們并不覺得他說的不合情理。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專題第二板塊中的一篇文章,體會這古今共有的家園之思,同學們翻開書本第67頁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
二、文本研讀
(一)讀懂作者
1.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故鄉的具體事物:草,土墻,房子(破墻圈、朝南的門洞和窗口、墻角的煙道和鍋頭、破瓦片、一小塊泥皮)……(主要在文章第二段概括)
故鄉的生活經歷:看見過大地深處的大風,聽見過一只大鳥在夜晚的叫聲,恒久明亮的月光……(主要在文章第四段概括)
從第六段“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和第八段“他的快樂、孤獨、無人感知的驚恐與激動”推論出今生今世的證據還有附著在這些熟悉事物、場景上的記憶和情感。
2.為什么“附著在這些熟悉事物、場景上的記憶和情感”也是證據呢?
討論后明確:有形的實物是曾經生活的物質見證,有些時候這些物質見證消失了,但生活的影子還在,那就是記憶。曾經的生活不僅是有形的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意識、情感等精神層面的生活,比如你的喜怒哀樂,這些生活的證據就是保存在大腦記憶中和內心深處的情感。
3.作者為什么要尋找證據呢?
第三段“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p>
第四段“有一天會沒有人能夠相信過去,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生懷疑?!?/p>
明確:這種需要證明的心理正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懷舊(回歸)情節。人,尤其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往往會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而舊事、物就成了懷舊的載體,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人才具有意義。
板書:
以往的生活---生命存在的痕跡(舊事、舊物)內心的生存---豐富的精神生活(回憶、情感)
(二)讀出風格——摘取劉亮程散文中璀璨的星火
舉例劉亮程散文中同樣類型的句子
1.以后幾天,我干著許多人干剩下的事情。一個人在空蕩蕩的麥地里轉來轉去。我想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之后,都會有一個收尾的人,他遠遠地跟在人們后頭,干著他們自以為干完的事情。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個人的。
2.能讓一棵樹長得粗壯興旺的地方,也一定會讓一個人活得像模像樣。往回走時,我暗暗記住了這個地方。那時,我剛剛開始模糊地意識到,我已經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樣去隨意生長。我的胳膊太細,腿也不粗,膽子也不大,需要長的東西很多。多少年來我似乎忘記了生長。
3.每個人最后都是獨自面對剩下的寂寞和恐懼,無論在人群中還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個人的。就像一粒蟲、一棵草在它浩蕩的群落中孤單地面對自己的那份歡樂和痛苦。其他的蟲、草不知道。
一棵樹枯死了,提前進入了比生更漫長的無花無葉的枯木期。其他的樹還活著,枝繁葉茂。陽光照在綠葉上,也照在一棵柏樹上。我們看不見一棵柏樹在陽光中生長著什么。它埋在地深處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死亡以后的事情,我們不知道。
物質的家園終歸是會消失,但假若我們能把握住附著在物質家園之上的記憶和情感,重視生命中一絲一毫的證據,那么我們即使不能對抗時間,也能挽救心靈,使靈魂有個棲息之地。
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在心中構筑自己的莊園,用我們一生中最早看見的天空、星辰,最先領受的陽光、雨露和風,最初認識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當這個村莊完成時,一個人內心的世界便形成。這個村莊不存在偏僻與遠近。對我而言,它是精神與心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