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堂已由過去的教授化課程轉變成學習化課程。在教學中,教師從知識的生長點出發通過精心設置問題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然而在這種模式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合理的優化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真正高效起來。
【關鍵詞】問題 教學模式 優化 高效
數學課堂教學一般采用“引導——發現——探究——解決\"模式。這種模式是將學生的歸納思維的發展與演繹思維的發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合理模式之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從知識的生長點出發通過精心設置的一個個問題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與合作下,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模式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講究的是課堂的高效,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小組合作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鄔向明在《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上撰文認為,新課程改革中最關鍵、難度最大的改變,就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師生交流合作機制的建立。他認為,在課程實施的形式與內容上的問題有:一是課堂上把啟發式教學庸俗化成問答式教學,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理解成了庸俗回答。二是把自主變成自流,不盡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三是有活動沒體驗。課堂上經常有一些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教室亂哄哄。活動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沒有體驗與反思。四是新瓶裝舊酒。
一、導學案的優化設計
在導學案編寫時對整節課的教學流程要設計得非常到位,教育實踐證明,好的備課是課堂教學高效的前提和保障。情境設計要做到新穎,精煉。在探究活動中,要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設計一些有思考空間的探究性題目。如在講“有理數的乘方”時,可以準備2分鐘的拉面師傅拉面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拉面師傅拉面的過程來理解乘方。在歸納完有理數的乘方定義以后,合作探究的題目可以設計以下活動:活動1,給一些乘方的代數式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底數和指數;活動2,將乘方分解成乘積的形式;活動3,計算乘方。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一節的時候,可以準備一些生活中的軸對稱圖片,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先進行幻燈片展示,讓學生觀看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在設計學生合作探究題目時候可以設計讓學生完成四個活動。活動1,軸對稱圖形的辨析,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活動2,補全軸對稱圖形;活動3,小組設計軸對稱圖形;活動4,利用軸對稱圖形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備課環節,教師就像一個編劇,一個活動設計師。在備課時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節目的整體設計,好的導學案是一節課的靈魂。
二、教學環節的優化設計
課堂教學環節上優化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引導和學生合作探究展示時間的合理分配。遼寧省盤錦市,課堂模式定位于20+25。教師的講不超過20分鐘,學生合作學習不少于25分鐘。楊師一中的5加40模式,教師講授不超過5分鐘,學生活動不少于40分鐘。杜口中學教師引導小于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大于35分鐘。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優化每個具體環節,要求每個環節都簡潔、自然、高效。如學習《全等三角形》第一課時的時候,我們先可以幻燈片將教學目標進行1分鐘的展示。再用1-3分鐘進行情境創設,1.可以在電腦上展示不同的圖案,讓學生指出這些圖案的形狀和大小是否相同?2.將一塊三角形樣板放在紙板上,畫下圖形,照圖形裁下紙板。觀察裁下的紙板的形狀、大小是否完全一樣,能否完全重合?3.給一個三角形如何能做出一個和已知三角形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讓學生觀察思考并給出自己的見解。然后給出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并和學生一起分析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并讓學生測量驗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三角形六個元素分別對應相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學生這時候肯定很茫然,這時候教師再用2-3分鐘引導學生分類歸納,1.一個條件:一組對應角相等或一組對應邊相等;2.兩個條件:兩個對應角相等或 兩組對應邊相等或者一組對應角相等且一組對應邊相等; 3.三個條件:三角對應相等; 三邊對應相等;兩角一邊對應相等;兩邊一角對應相等;并按以上分類順序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學生通過動腦、動手畫圖操作,展示匯總情況。最后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這時教師引導學生研究三個條件下的判定。給出兩個研究性題目:(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為30°、50°、100°,畫出這個三角形,并與組員比較是否全等。(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3cm,5cm,6cm,畫出這個三角形,并與組員比較是否全等。并最終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邊邊”或“SSS”。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類比驗證其余的判定定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像是一位導游或是一位主持人,在有限的時間,用簡潔的語言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導到知識的生長點,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學生的動腦、動手操作探究并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是輕松愉快的學習,課堂教學真正達到了簡潔,明了,高效的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