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的飛速發展時期,許多行業都在國家經濟的帶動下擴張勢力、增強實力,從而促使國家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在新時期,我國執行了新的課程標準,在新課標和社會用人需求的雙重作用下,促使各教育機構積極響應號召,多方位地尋求課程創新的方式、方法,從而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更是滿足社會用人的需求。本文以初中數學教學為研究對象,首先闡述了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并且對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加以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 支架式教學 應用策略
一、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分析
1.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內涵。“支架式”教學模式由布魯納(美)首次提出,其提出的基礎是由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其主要觀點在于兩方面: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教育發揮主導作用,且教學必須同最近發展區相匹配。在“最近發展區”理論中,將學生的發展水平界定為:(1)學生現有水平;(2)在外界幫助的條件下,可能實現的發展水平。在兩種水平之間存在的差距即為最近發展區。教學活動的著眼點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的內容應具備一定難度,教學的目的在于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實現越過最近發展區并達到潛力發展水平的目的,進而在此基礎上繼續下一個區域的發展。以此理論為基礎,將支架式理論界定為:將最近發展區設定為教師介入的領域,為學生提供教學支持,推動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
2.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分析。(1)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開展支架式教學模式之前,需對學生的當前發展區與潛在發展區加以詳細了解,從而有助于對學生形成充分的認識,進而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開展教學設計。在進行腳手架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關系,從而有效避免傳統教學的弊端。(2)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支架式教學模式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有效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并且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探索能力作為目標,一方面考慮了學生在個體方面存在的差異,另一方面有效解決了師生之間的地位矛盾,有利于教師更加有效的帶動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3)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支架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并且在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為其提供支架式幫助,從而促進學生完成階段任務。在教學支架介入和退出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自主性探索,在一次次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4)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支架式教學模式有兩個重要環節——獨立探索環節與合作學習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教學情境,通過腳手架的支撐,促進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索學習。進而通過合作學習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習效果。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措施分析
1.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1)建構支架——以教學內容及核心思想為基礎,并且根據認知結構構建具體框架。就數學教師而言,應充分挖掘教學大綱的切實要求、數學課程的知識結構以及教學目標等。(2) 進入情境——以情感結構為基礎構建情感支架。此環節要求教師應具備高水平的理論基礎,將所教內容加以深化處理,并提煉出核心問題,以便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主動探索。此環節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學生自我探究能力的重點過程。(3) 自我探索——教師應切忌將問題答案直接揭曉,要為學生提供思維引導,并通過自我探究將其解決。唯有通過自我探究,學生的自身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發揮,并且充分發揮核心主體地位,進而積極融入課堂教學。(4) 效果評估——此環節的目的在于追蹤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該環節為具體檢測環節,但不能作為具體考評的唯一標準。當前的教育理念應為開放性的,有助于學生能力的發揮,同時要有助于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5)反饋教學——通過實際教學過程,將學生暴露出的問題加以分析總結,對于實際問題加以完善及處理,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2.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措施。(1)構建認知支架。有研究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將新認知與原認知形成實質性關聯,進而達到擴大新認知的目的的過程。因此,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構建認知支架十分重要,其有助于學生準確找到新認知與原認知之間的切合點,進而通過原認知的重現達到對新認知的構建。由于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若通過抽象的數學符號進行表達,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認知支架。例如,在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生活中的軸對稱”一節,教師可以列舉幾項生活中的實例(剪紙、鏡子成像燈),使學生通過感性認識以及實際生活經驗的回憶,實現將生活經驗轉化為理論的目的,進而讓學生通過自我理解,對軸對稱的內涵做出界定。(2)構建情感支架。教學的最高目標并非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其更多的在于實現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鼓舞。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出最佳的學習氣氛,正是實現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鼓舞的一項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以及輔助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出適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一節,可以將勾股定理的發現過程以及相關數學學者對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結果等內容向學生加以介紹,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數學的探索需求和好奇,從而通過情感教育的手段,實現對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激發。(3)構建能力遷移支架。知識的學習存在先后順序,即哪些知識應處于優先地位,哪些知識應處于次之地位,因此,需要對數學教材進行深入地分析,從而了解教材內容的教學性質要求,進而在此基礎上,決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順序。由于知識的獲取需要經歷一定的環節,因而,新知識的構建需要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出于“為遷移而教”的考慮,應在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構建能力遷移支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通過創設教學支架,實現吸引學生參與的效果。
三、結語
文章通過對“支架式教學”模式基本涵義的界定,以及對“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分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對“支架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提出了幾點措施建議:構建認知支架、構建情感支架、構建能力遷移支架。文章提出的應用措施對于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開展“支架式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郭曉旋.付東青.嚴濤.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數學應用中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
[2]鄧建偉.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幾點思考[J].學校體育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