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新課標要求中學生要掌握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對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有著重要意義。但現今的文言文教學卻陷入死記死背的僵局,課堂上枯燥無味,老師教起來費勁,學生學起來吃力,所以,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把新課標理念貫穿文言文教學,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為學生的發展著想,成為語文教育者共同思考的課題。
一、提高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興趣可用下列方法。
1.巧“導”。可用熟悉的生活現象設計導語,或用與課文相關內容設計導語,或用多媒體課件提供背景設計導語,或用成語、俗語設計導語,或用提問題、設置懸念等方法設計導語……力求千變萬化,調動多種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如教學《出師表》,用三顧茅廬這一成語導入;如學習《核舟記》時,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出示中國傳統工藝的圖片;導語設計的方法、角度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要結合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遵循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和趣味性的原則,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2.活“讀”。文章的韻味是從誦讀中體會的,語感是從誦讀中積累的,興趣是從誦讀中產生的,素養是從吟誦中培養的。所以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也要盡量形式多樣,如范讀、齊讀、輪讀、個人讀、分小組讀、分男女生讀、分角色讀、賽讀、伴樂讀、清讀、表演讀、聽讀等。我們也可以改變平時的閱讀節奏,放慢節拍,并可輔之以頭部晃動、面部恰當的表情,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還要注意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誦讀方式,靈活用。教師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提高。教會學生讀的方法,給予恰當的評價與鼓勵。當學生能對文言文瑯瑯上口,出口成誦時,也就不再覺得學習文言文是件多難的事情了,心理上也就不再拒絕學習文言文了。
有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初中生記憶好、背誦快的特點,在文言文講述之前先讓學生背誦。開始的時候有顧慮,怕新的文言文背誦起來有難度,但初中生的潛力絕對不容忽視,筆者提前一個星期布置下去,到講課的時候,連后進生都能背誦,剩下兩三個程度不好的,到講完課為止,也能基本背會。這樣下來,到講解的時候,范讀、齊讀、字詞、文意、理解的環節非常順利,學生對自己在背誦過程中的難點能準確提出,重點記憶,學習起來有所側重,且整個過程輕松愉悅,基本不存在特別難懂的字詞、文意,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3.增“寫”。要激發學生對文本再創造的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可采用改寫、仿寫等形式。這相對于學生平時的寫作要容易得多,同時,學生還能夠深入地去理解課文,一舉兩得。比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寫成敘事散文;把《與朱元思書》改寫成富有想象的現代文;把《唐雎不辱使命》改寫成課本劇。學習《陋室銘》后仿寫,教師先讀幾篇別人仿寫的例子,以此啟迪學生,激起仿寫興趣。適當的文言文寫作訓練能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對現代文的表達能力。
4.用“唱”。詞是用來演唱的,文言文也可以唱.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陋室銘》、《馬》都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去唱,既增強興趣,又便于記憶。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好的學習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考試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譯的項目,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察,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
第一、學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1)準確,不改變或增刪內容,實詞虛詞做到字字落實,準確譯出詞義。
(2)流暢,盡量口語化、規范化,合乎現代語法規范及語言習慣。
第二、注重積累,學會總結。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如不加以總結,會雜亂無章,且難以記憶。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倒裝句、省略句等,是最容易混淆的內容,又往往是考試的重點,所以就需要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以便考試時靈活運用。那么,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加強歸納分類,積累記憶。這樣便能事半功倍,日積月累,收效一定可觀。
第三,學會反思,反思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及學習中的不足,“做對的是經驗,做錯的是教訓”,讓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
有了足夠的興趣,再結合正確的方法,抓住文言文字詞,掌握了文言句式,搞好了篇章誦讀,日久天長,何愁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呢?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讓學生接觸語文,走進語文,而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空間,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們只有解除束縛,大膽創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教得新、教得好、教出靈性。其實,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能夠普遍運用的,唯一可行的便是“因材施教”,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勇于改革,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繼承祖國語言文化這份珍貴的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