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是培養創新思維、創新人才的重要場所,而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創新教學,需要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
【關鍵詞】優化過程 創新精神
《學會生存》一書在“培養創造性”一章中寫道:“人是在創造活動中并通過創造活動來完善他自己的。”“教育有它復雜的任務,這些任務有: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傳遞文化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去壓抑他;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人主義;密切注意每個人的獨特性,而不忽視創造也是一種集體勞動。”
這兩段話告訴我們:教育的任務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這種創新要受到社會一定的約束,它是一種集體的活動,必須符合社會真實中的需要。
那么學校課堂教學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首先,要鼓勵學生敢于“發問”,善于質疑。
從實施創新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代要求出發,我們需要關注——讓學生“會問”。為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問”的機會,交給學生一個發問的空間,就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曾聽過一堂教學公開課《百合花》。這篇小說通過小通訊員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婦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愛的嫁妝——一條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揭示軍民魚水情是戰爭勝利之本的道理。分析人物形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老師重點分析了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這兩個人物形象,并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得出小說的主題。原本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這時有位學生突然舉手,提出了一個問題:“文中還有一個人物——‘我’,那‘我’在文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只見這位老師贊許地笑笑,請全班學生同學思考幫他解決這個問題,這下課堂氣氛活躍了,討論七嘴八舌展開:“‘我’是文中的線索人物。” “小說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組織材料。”“‘我’在文中對通訊員這個形象起到襯托的作用。”“能增強小說的真實性,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們爭先恐后,積極思考,踴躍回答,最后水到渠成,教師總結歸納。臨下課,學生還意猶未盡。此段插曲,成為本節公開課的亮點。
因此,善于發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老師授課時間要少一些,學生自學時間多一些;老師講解要少一些,學生思考多一些;老師一家之言要少一些,學生“百家爭鳴”多一些;課后書面作業要少一些,學生閱讀時間多一些……通過這種“空白美”的教學,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其次,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料。
《學會生存》中明確指出:“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P12)。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料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活躍學生的思想。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對各種館藏資源進行篩選處理,培養和提高利用圖書館的能力和自學能力。由于網絡資源和圖書館的教育形式具有主動性、靈活性和選擇性的優勢,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開拓性和創造性。
以神話綜合探究學習為例,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神話的起源和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2.積累中外神話故事及相關知識。
3.培養通過工具書和互聯網收集資料的能力。
4.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意識,鼓勵同學間交流,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課前筆者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探究一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1)從女媧造人到耶和華上帝造人、普羅米修斯造人,中國和西方對人類起源的認識有哪些地方相似?這種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么?
(2)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認識、對待日月山川的?他們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給我們哪些啟示?
(3)文學藝術靠了神話才更顯得浪漫絢麗,試探究古代詩人是怎樣以神話材料入詩的?
這四個小組的學生就自己探究的問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源,查找了與之相關的豐富的材料,并匯報了各自的探究結果。比如:神話反映了人們利用自然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古代人民不怕艱難困苦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神話充滿了雄奇瑰麗的想像,反映英雄開創世界的博大胸懷、高尚情操和不屈意志;神話給不少的文學家藝術家帶來了很多的靈感,使他們的作品充滿了浪漫的色彩……
通過查閱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源,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到了課內所學不到的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創新的精神。
總之,在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優化教學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