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的應用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形成使用數學的意識,這是把數學教育轉到提高公民素質教育軌道的一個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應用意識弱。長此以往,必將學而無用,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那么在實際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呢?
一、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大至宏觀天體運動,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取決于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產生興趣。比如,學完了利息的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數,就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節省的錢存入銀行,并且計算一定時間后得到的利息。
二、課堂教學應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從知識的掌握到知識的應用不是一件簡單、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事情,沒有充分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是不會形成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從具體的事物中提煉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這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完成。
1.聯系生活實際,引發數學問題。傳統的數學觀將數學看成一套已完成的嚴密的數學結論體系,而教師的任務又大都停留在忠實地教“數學(教科書)”,這就導致了數學嚴重脫離實際,脫離學生生活。建構主義數學觀認為,數學是一個活的、動態的、開放的數學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促進學生投入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以此為出發點,則要求我們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的聯系,將數學與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他們所學的數學是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緊密聯系生活的“源頭性”的數學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要關注社會、關注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提出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并引導學生去觀察、解釋、探究。
2.利用生活經驗,建構數學思想。構建智慧的重要基礎,是人們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生活中已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鑒于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學時,我們應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促使其主動建構數學思想。
例如,教“利息”時,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在課上進行利息的計算,而是先讓學生在課前到銀行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識,課上進行交流匯報,這開放了教材的空間,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數學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到期利息的計算比較簡單,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對延后支取和提前支取這兩種復雜的情況,則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里交流、辯論、探索,得出正確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充分體驗再創造的過程,主動地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背景緊密地聯系起來,并形成一種數學思想,在利率的計算方面能夠靈活應對。
3.應用生活現實,體現數學價值。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應及時提供把課堂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機會,讓學生在應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應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數學的魅力,并通過應用,促使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學習和生活中更主動地運用數學。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聯系生活學數學既使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聯系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并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三、加強課外實踐
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作用。聽到的終會忘掉,看到的才能記住,親身體驗過的才會理解和運用,因此,要加強課外實踐活動。這是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之,我們數學教師要肩負起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誠然,影響和制約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因素眾多,我們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也應注意教學反思,不斷總結經驗,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排除學習障礙,使他們能感受到數學的作用與價值,并能用數學的觀點去理解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