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部門常常提及“發展教師”,力求以多種手段來推動教師成長。但是,教師群體的現狀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需要發展?所謂的教師發展是不是提升教育技能?抑或是德能勤績綜合考量下的全面發展?如果沒有外力的推動,教師是否在發展,是否會發展?“發展教師”是急功近利還是沽名釣譽?等等,問題眾多,我們不妨追問。
就發展方式而言
“發展”的對象是“教師”,語詞中“教師”是發展的賓語,處于被動狀態。教育管理者往往用如下語詞來談論教師發展這個主題,如提高、提升、促進等等。但是,我們發現這些語匯的主動者都不是教師自身。從主動學習角度來說,這樣的“教師發展”對于觸及教師內心的成長似乎不會有什么積極的意義。
當然,如果這個“提”的施動者不是耳提面命的權威,而是教師主體,每一個教師由內心出發向自己秉承的教育理想攀登,才能使“發展”具有真正的價值。
但是,有多少“發展”不是某個督導的項目,而是教育者源于內心的教育理想而主動發起的自覺行動?很難說得清吧。
就教育環境而言
如果教育目標是行政命令下的檢查條例,考核標準是全社會形成的唯分數論,那么,無論課程內容的大多數對于人未來的生活多么無用,無論教育的手段對遏制人自由的思想多么蠻橫,無論考試分數完全不能決定人一生的幸福已成為多少人的共識,無論家庭社會對孩子們所受的磨難有多么痛心,無論求學有多么無聊……反觀現狀,仍然是灌輸,仍然是提優補差,仍然是追逐重點,仍然是教輔泛濫,仍然是無視心靈、無視思維、無視自由、無視個人,仍然是全民不愛讀書,不讀書,沒有學習的自覺,只有厭學的焦慮——雖然教育口號已經是“人本”!
鄉村教師是有德行的,他們在意學生的生活、個性和思想,沒有太多的教育方法和目的,也沒有太多的考核評價和比對,他們獲得了實質的發展,心靈的凈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人本化的教育就在那里——因為他們常常是被權威環境遺忘的,是大山里“落后”的,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這“落后”倒反成就了真正的“人本”。
我們反思,是不是只有循規蹈矩的嚴格按照行政命令,專家指導來行事的教師才是一個“好教師”?依照這樣的思維邏輯,只有能得到出題者標準答案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懷疑精神哪里來?創新哪里來?教育如何培養出創新人才?
這樣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環境,讓一個個普通的教師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讓教師研究什么?教育理想和現實間殘酷的矛盾將永遠使教師在發展中掙扎,這樣的糾結如何讓教師能夠獲得發展的自覺?靠個人內心的強大還是靠專家團隊的支援?理想教育是一個口號,當一個專家提出一個口號,有一批人擁護之后,也許會成為一種力量,但也一定會有強有力的反對力量或偽支持力量——形式支持,實質是用以裝點門面。
對于教師發展也是這樣
要求教師發展,原因一定是教師的現狀不符合某些標準和要求,發展教師,也即為了讓教師達到某些要求。好比“權威”與專家設定了一些考題,教師用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來對照回答,即便很有個性化的道理,因為它們不符合出題者的思想和設定的答題路徑而被判錯誤——于是要求被發展。我們思考一下,那些不規范應答的老師是好老師么?他們“不合時宜”改變教材,改變教法,著力讓學生自由思考,他們是好教師么?尊重教師個性發展,考試平均成績低于那些有“模式”學校的學校是好學校么?注重實踐鍛煉,疏于考試訓練的教法是好方法么?對于評價標準,我們都要考量。有時候,我們會很無奈,很多貌似很合理的人本的標準其實是用來做文章的,是用來喊口號的,是用來裝飾的。如果真正的柴米油鹽不會變成胡椒咖喱生魚片,那么,發展的目的值得考量,結果更值得懷疑。
教育目標決定的評價標準也決定了教師發展的方向,決定了教師教法的選擇,決定了教師研究的態度。但,社會的教育習慣已成痼疾。
這就是無奈的教育環境。教師發展和發展教師糾結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有扭曲地生長。與其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不如研究教師的職業生存方式。是病梅,讓它如何生長?如果要長得符合專家的要求,就按照設計者的要求,沿著綁住的鐵絲鋼架生長,這就叫做“設計”。倘若按著自然向上長了,便是出軌,便是教育質量差了,這樣的行為一定會被“修剪”掉。
成就思想,成就行為有其必要的保障——自由,是必須的環境;自覺,是必要的精神構件;自主,是必然的行動綱領。
可以說,“發展教師”讓“教師發展”成為無望的幻想——“病梅”怎有自然生長的權利?
也許,我們更需要發展的是社會環境,是多元人生和多元成就的觀念。我們該如何在教育環境中與我們的教育伙伴一同前行,才是發展的課題。這也許是戴著鐐銬跳舞。但是,我們看到了痼疾便有了攻克的焦點,我們有了困惑,就有了研究的方向——期待著,教師自由發展、自覺發展,成就幸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