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多領域的發展,包括知識、情感、人生觀。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認知因素,更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興趣、學習方式、情感體驗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知識通過情感、能力這個媒介更好地為學生所接納和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這個“必要”的過程中,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創設、對于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就顯得非常重要。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相關問題,以加深理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創設教學的導入環節,激發學生興趣
“好的開頭就等于成功的一半”,這就指出了在新課導入的重要性。根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編寫的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也特別注重導入環節,在每課安排了一段引言內容,將本課內容基本概括在內,且在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加以強調。教師在教學時能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形體語言等多種形式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二、要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要樹立新課標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尊重學生,要放下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來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的對話溝通交流,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陽光下最燦爛的事業”這一光環下沾沾自喜,更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自由和諧的教育氛圍。只有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將笑聲歌聲帶進課堂,才能提高師生對話交流的質量水平,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上課不是單純的教書,更要育人。單純的教書也許只需單向的灌輸與施壓即可,育人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悟、思考、認識,從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重視課堂活動的開展,增強課堂趣味性
思想品德新課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強調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在課堂學習中,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求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探索、求知、實踐為特征,以活動促發展。教師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發展”,“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參與”,“在活動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實現知情意的統一。通過學生在完成共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的溝通、合作、分享,有助于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作用。
活動求“活”求“動”,但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要寓教于樂,啟智于趣,曉理于行。因此,活動設計一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托,有明確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二要結合學生的認識與生活實際,切合課堂學習的特點,尋找合適的活動題材與內容,選擇行之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運用恰當的手段與方法。活動的核心是學生的活動,學生是否自主參與活動是衡量學習效果的重要標志。在學生參與活動中,教師不是主導,但要做好言行的引導。活動面向每個學生,活動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和國家大事及諸多的社會熱點問題。社會熱點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好政治課的興趣,更多的是可以讓他們從成長的年齡段去認識社會、認識時代。
四、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思想品德學科的積極性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如果每個思想品德教師都能夠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會對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性教學提供很好的幫助。真理和品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通過教師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由此可見,思想品德課的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任教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自身要具有優良的思想品德。有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自己卻不求上進,做事拖拉,上課應付了事,對學生也不負責;講誠實守信,自己卻極其虛偽,說話不算數,對學生不能做到言而有信;講遵紀守法,自己卻常常上課遲到早退,上課接電話,上課跑堂,會客;這樣,學生就會懷疑教育和教學的真理性,懷疑教師的人格和修養。可見,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生才會有榜樣可以效仿。如果教師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這樣的思想品德課學生是不愿意接受的。再談有效性也是空談。
其次,任教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相關知識。
拓展提高學生能力,靠的是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古人云:“聞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信息、新觀念迅速傳播。政治教師必須善于不斷認識,提高素質;必須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等。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才能受到學生的尊敬,對講課內容才能主動接受,課堂教學的效益才能彰顯。
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提升思想品德課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師共同追求的,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總結,尋找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