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術的生態課堂應該是以人的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以創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師生養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和學習的習慣,力求營造一種和諧的、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教學生態環境;它應該更多地體現為生本的課堂、生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生成的課堂、生長的課堂。
信息技術課的課堂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教學時空內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和教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多元互動的,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構建生態課堂的目的在于建設和優化課堂環境,從而控制和利用環境,協調課堂生態內部生態主體間的關系,促進課堂生態系統內環境改善,使課堂生態處于健康的良性循環狀態。
一、生態化的情境導入
教師應該給學生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和一個有吸引力、生動有趣的環境,以引起和強化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投身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來。體現在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環節應該是,導入時或渲染氣氛、或設置懸念、或巧妙過渡,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產生不可抑制的學習期待。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設計過于注重趣味性,使情境創設過于復雜;有一些設計,過于注重過程性,甚至本末倒置,不惜犧牲學生寶貴的自主學習時間。生態課堂追求自主、高效、簡潔的課堂模式,既要學生主動參與,又需要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自主完成意義建構。因此,不能隨意占用原本就屬于學生學習的時間。即便是導入時間,教師還是可以思考怎樣做到短小精悍,使導入既簡潔,又有效,達到快速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目的。
二、生態化的教學任務
在實際教學中,可利用任務驅動法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過程中,體驗獲得新知識、新技能的愉悅,感受團結協作的力量,優化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操作技能、表達能力與交往能力,為以后學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利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時,在注重預設任務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課堂上生成性的資源,及時利用資源轉化成學生想研究的任務,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生態化的評價
生態化的評價,首先要關注學習中的形成性評價,如“我展示,我快樂”,是當前學生在各類課堂中的真實體驗。課堂教學中的展示評價是教師給學生搭建的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也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所給予的一種高超的評價方式,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環,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展示評價,對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教學中,筆者常讓學生來評價學生,讓他們用他們的眼光去看、去想、去評,讓他們去評出優點與不足。然后再從教師的角度提出建議。如在繪畫教學中,筆者常常讓學生畫出來后講一講圖畫的大意,當學生講完后,讓同學來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這個學生從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其它同學也會在此時得到許多提升,接著再讓所有同學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經過這樣的展示與評價,學生的“學”得到了有效提升,還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
四、生態化的交流
現在的的信息技術課一般都采用任務的驅動模式,而學生的技能程度差異又很大,有些同學很快,有些則比較慢。在這種寬松的課堂環境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用朋友式的語言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是信息技術生態課堂優勢的集中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教室充盈民主的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讓課堂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還給師生,讓課堂成為成長的家園。綠色生態課堂,就是這樣一種尊重學生,發揮學生強勢的課堂。它遵循生物的自然規律,尊重人的知、情、意、行規律,強調共性,但更注重個性。教師與學生之間會在一次次的思想交鋒,一次次的據理力爭后,感悟知識的形成,得到能力的提升,獲得情感的滿足,感覺學習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營造和諧生態課堂,使學生善思樂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統籌各種教學資源、各種教學方式,構建有利于促進師生全面發展的和諧生態課堂,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古立新.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學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 2004(11).
[2]凌玲,賀祖斌.教育生態學視野中的區域教育規劃[J].教育發展研究.2005(09).
[3]羅育明.淺議初中語文生態課堂的建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07).
[4]李彩英.淺談對初中數學生態課堂的認識[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