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語教學是我國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為學生傳授語言,而且是在傳授語言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應充分利用俄語教學自身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俄語的同時,文化心理素質得到改善,交際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提高俄語的教學質量呢?
一、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
教師必須鉆研教材,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教學活動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圖像和幻燈片,以最佳的情景,畫面,音樂,色彩和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在俄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就要以此為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優化“識記——操練——運用”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要優化教學內容,就必須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內容生活化,讓學生感到書本語言和我們的生活實踐貼得很近,對教學內容具有親切感,進而產生濃厚的求知欲、強烈的進取欲,變被動吸取為主動探索。
二、注重在俄語教學中學生心理品質的開發
教學過程并非人機操作過程,教師面對的是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是一個個具體的,活潑多樣的,有著各自心理品質,各具特點的獨立個體。俄語教學過程中語言知識和計能的掌握,交際能力的培養,都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活動,即通過他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來實現。老一輩心理學家潘菽說:“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有一類是有關學習積極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緒、意志等;另一類是有關活動本身的,如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俄語學習過程是心理過程。學生學習俄語知識和培養聽,說,讀,寫技能是通過感知、記憶、思維、想象進行的,同時受學習動機、興趣、情趣、意志力等正負面的影響。教師如果了解學生學習俄語的心理因素,能夠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營造師生平等、和諧的情感氛圍,在創新教育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做到:走下講臺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助學者和監督者;在傳授知識時,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自己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創建平等和諧的俄語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索、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學空間。這種“無拘無束”的教學氛圍不僅能夠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和創造潛能,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對教師良好的情感態度,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授的課程上來。
三、教師要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我們知道,語言要素包括語言基礎知識,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初步應用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流暢的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于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俄語語音語調。同時,相應的“體態語”要盡可能符合俄羅斯人的習慣,這種“仿真”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并置身于俄語語言環境之中,以滿足學生語言美之心理需求。作為一名俄語老師,除了口語流利外,還要學點洋腔洋調,注重語意與語境、語調與語速相結合。“規范的語音、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當教師在課堂上講俄語時,具有節奏感的語調,聽起來像外國人特有的那種韻味,會讓學生從聽覺上感受到語言的另一種美。學生在欣賞中獲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會增強說的欲望。
此外,教師上課語言還要風趣,有幽默感。教育學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俄語教師不應總板著面孔上課,這樣學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課堂里常有笑的細流在潛動,會達到師生感情融洽、課堂氣氛活躍的良好效果。教師要善于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講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俄語課堂教學的實質是師生之間在認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過程。需要師生共同營造一種融洽的教學,在輕松活躍的語言氛圍中進行,這樣,我們的俄語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俄語課堂教學要盡量使用多媒體
利用多媒體,形象生動的實時動畫、嚴謹準確的授課和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習內容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圖文并茂、栩栩如生,可以向學生展現全新的視聽效果,把教材中的情景內容以更生動的形式展現于眼前,又或是把事件的起始、發生、發展乃至結果整個過程一一再現。從而加深學生的認識理解,讓學生投入當時的情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創造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因此由被動學習者變成了始終保持高度學習興趣的主動參與者,寓教于樂得以落到實處,學習的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實踐證明,多媒體輔助俄語教學的確可以提高俄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俄語學習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盡情施展教師才能的大舞臺,只有不斷地探索實踐,才能尋求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好節目,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優勢,讓學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