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關鍵詞】新課程地理 學生 教師 教學 方法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的幾年時間里,為了實現有效教學,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不斷地改變和更新我們的觀念和思維。在僅有的45分鐘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間教與學的活動,以達到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對“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要求。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教師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實現這一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呢?筆者結合幾年的教學體驗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在地理新課程實踐中,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有創新意識
地理新課程要求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從教學創新做起,爭做創新科研型教師。教學創新源于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教師要對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進行創新,探討教學的得失成敗,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后記等,回顧教學過程,調整教學策略,尋求最佳方案,積累教學經驗。
二、寓教于樂,增強授課趣味性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并掌握這門學科的知識,要經常設計一些趣味方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新知識。
要想讓學生真正地樂于學習一個學科,必須要讓他們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和欲望。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注重寓教于樂的形式,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喚起學生的求知心理,讓地理教學不再沉悶,而是變得富有趣味性。例如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利用與新教學內容有關的詩詞謎語、笑話典故、名人佚事等充滿情趣的內容導入新課,或者用小故事引出問題,都會讓學生充滿興趣和探知欲望。在學習《時區與日界線》的時候,筆者就巧妙地舉了一個例子讓學生展開討論:有一個媽媽乘輪船從上海去美國的舊金山市,在鄰近日界線的時候生了一個女孩,因為她懷的是雙胞胎,在過了日界線之后,她又生了一個男孩。那么按照出生日期計算的話,究竟是男孩大還是女孩大呢?面對這種現象,學生們十分感興趣,也就會有足夠的熱情去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再比如一些趣味的問題,也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大家都知道有喜鵲為他們搭橋見面,可是從實際距離來看,他們即便是通個電話,只怕也要幾萬年才能聽到。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 電視上的孫悟空一個跟頭就鉆上了天。可是如果按照實際的比例,孫悟空從地球上飛到太陽上,需要翻多少個跟頭呢?只怕是翻的頭暈眼花,前面還是遙遙無期呢!
三、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活動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就像電影導演,是課堂的主導者,而學生就像演員,是課堂的主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把時間還給學生,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為了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的過程,對學生什么時候動腦、動手、動口等都要預先進行設計和調控,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課堂提問時,我們要避免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而要讓學生真正動腦思考。提問時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多一些個別提問,少一些集體提問,讓學生精神集中,避免濫竽充數。在讓學生討論問題時,也不能一句“開始討論”就讓課堂變成了集市,要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討論的目的,選出陳述結論的小組長,在小組長回答后還要讓組員加以補充,盡可能讓多數的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四、教會學生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多渠道獲取知識
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教學,教師應設法教會學生學會質疑與解疑,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去思考,施展才智并形成獨立的個性。讓學生在了解知識的過程中,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經驗,使學生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如在講授新知識時,筆者常常這樣設計, 在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讓學生自己“過橋”,促使學生發現以前未曾認知的知識概念間的類似性、差異性和各種關系法則的正確性,從而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如在學習“影響氣候的因素”時,當分析了“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之后,筆者讓學生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在圖上找出以下兩個地區,同是北回歸線附近的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北非地區,并查看這兩地的氣候類型,然后設問:“為什么這兩地都是在北回歸線附近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紛紛去查看課本,看地圖,查資料,發現問題的根源,得出結論。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總之,高中地理創新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創新意識和不斷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注重總結,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這就提升了自己的教學品位。只要師生之間不斷溝通,嘗試不同的教法和學法,教師不斷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就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