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江西新課改高考第三年,從《考試說明》中看,小作文考試的目的及要求逐漸明朗化;從這三年閱卷組反饋的信息分析,小作文的批改是倒扣分制,即題目所要求的項目,少一項扣幾分,扣完為止。綜合上述兩點考慮,對于小作文的復習無非有兩點,一是復習要有的放矢——明確要求,二是復習要腳踏實地——扎實訓練。
【關鍵詞】小作文 復習策略
一、有的放矢——明確“小作文”的考試要求
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才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且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小作文的教學亦是如此。
1.小作文的精神實質。“小作文”只是一個習慣性的說法,但極易給人一種誤解,“小作文”去掉個“小”字,可不就剩下“作文”二字嗎?然而,參看新課程實施后的三年高考卷,對應的第六大題在表達題意時均未出現“寫作”或“作文”字樣。因此,將其稱作為“小作文”缺乏依據。
再來看看考試說明。
《2011年江西省普通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并沒有對改革后的“小作文”進行單項解釋,但品讀“試卷結構”部分,一切都豁然開朗。說明如下:“語言文字運用6題,30分;文學名著閱讀1題,3分;論述類、實用類文體閱讀3題,9分;古代詩文閱讀6題,37分;文學類文本閱讀4題,21分;寫作1題,50分。”2012、2013年的《考試說明》關于“試卷結構”部分與2011年相同。
從中可知,“小作文”有其名而無其實,實質上依然是語言文字運用。
2.小作文的基本題型。觀其大略,大致可以概括為六大類:改寫類、續寫類、擴寫類、圖畫類、應用說明類和評論類。
弄清了小作文的內涵,即是解答了“是什么”的問題,下面說說“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問題。
二、腳踏實地——落實訓練,扎實訓練
1.培養學生審題的習慣
按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教育學生答題的精髓便是向學生傳授答題技巧。最大的技巧就是答題的規范性。最規范的答題即是順題意而行。
那么如何審題呢?需要明晰以下幾個內容:
(1)明確考查題型。園斯金說:“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人的畏懼與無知是成正比的,信心依賴于對對手的熟悉程度,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生審題時,要判斷出小作文的考查題型,并與知識儲蓄相對接,才能寸心不亂、思維清晰、眼界大開、士氣高漲。
(2)留心題目要求。要求即是規范,規范即是規則。高考如戲,不遵循規則的人,勢必要被淘汰出局,所謂“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緣木求魚魚安在?
(3)琢磨分值分配。弄懂了主次輕重,運筆方能成竹在胸,所謂好刀用在刀刃上。
當這些審題要點成了一種本能反應時,審題習慣的培養可謂大功告成。
2.注重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訓練。2011年考查的表達方式是描寫,考查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和排比;2012年考查的表達方式是描寫、抒情和議論,考查的修辭手法是排比,另增添了使用疑問句式的考查。2013年考查的表達方式是說明,考查的修辭手法是擬人,考查的說明方法是打比方,另增添了使用總分結構以及概括說明性文字和兩種固定句式的考查。依據高考考查內容的穩定性原則和傳承性原則,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靈活使用依舊是小作文的考查方向。
接下來是如何訓練的問題。掌握三個原則:
(1)細致。表達方式分五大類,分別是記敘、議論、說明、描寫和議論。其中,需要細化的主要是描寫,比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動靜結合、點面結合……這些知識點在平時的訓練中都要加以體現。
(2)有序。相比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更瑣碎,如果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難免事倍功半。因此,關于修辭手法的訓練需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的第一點便是“回歸教材”,這點在2013年小作文中要求“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你所學過的高中語文課本《先秦諸子選讀》”,“回歸教材”的思想體現最為明顯。所以教材里常見的修辭手法是重點訓練對象。
(3)高效。訓練亦需講究技巧。如果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訓練都需要以完整的小作文題來完成,怕要陷入泥潭。倘若化整為零,以仿寫的形式穿插在課堂知識點的復習上,訓練起來會有更現實的土壤,易于操作。具體做法是每周設置三個訓練時段,每個時段為5—8分鐘時間,均在正式講課前完成。
3.科學安排小作文的復習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小作文的復習是項系統工程,沒有合理的安排、計劃和實施,最終要步入以練代復習的圈套,低效率無法避免。以高三全學年為例,可以18個課時為限,設置練改結合。
不管采取何種復習策略,前提都是要熟習小作文的精髓,恰如一位醫生給病人看病,一番“望”“聞”“問”“切”均是為了了解病情,而后才能對癥下藥,直至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