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和力量源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興趣產生于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起學生對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并通過激勵性評價、保護學生的表現欲、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滿足等多種方式強化學習興趣。
【關鍵詞】培養 數學學習 學生 興趣
由于數學內容具有抽象性,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意參與教學活動,并真正實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有意義的實例,直觀的教具創設出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呢?
一、設計數學游戲,使學生樂在其中
根據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學生最喜歡做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快樂中學,應該成為低年級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上數學活動課,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下列幾種形式的游戲。
1.個體活動游戲。上課開始進行“比比誰最火眼金睛”游戲: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實驗——觀察、比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滾,看看幾種物體(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球等)分別有什么特征?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幾何物體的一些特征。
2.集體合作游戲。在上“統計”活動課時,學生小組合作統計戴帽子的同學和沒戴帽的同學等相關問題時,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統計辦法,小組間比賽。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的領導意識、社會技能和民主價值觀。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參與的興趣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問題是教學的靈魂。有趣的、巧妙的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好奇,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地、巧妙地創設恰當的問題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例如:一位教師教《圓的認識》,在解釋圓心的位置時,布置了這樣的思考題:老師買了一個圓形的鍋蓋,尚未安把手,請同學們幫老師想一想把手應該安在什么位置上?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們各抒己見,個個躍躍欲試,爭相發言,結果得出來了應安在圓心處,把手的位置就是圓心。
三、動手操作,促進興趣
動手操作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它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并需要學生獨立、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總之,就是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發展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先請學生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長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還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等。然后讓他們觀察拼成的圖形與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積有什么關系,從而得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教師拼、擺,聽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四、在課堂提問中巧設懸念,提高學生的興趣
巧妙的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總是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學生既不動腦,也不動手,只是鸚鵡學舌瞎哄哄,而有些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卻被教師包辦代替了。教師巧妙地設計提問,引導學生思維,探索新知,是一種教學藝術。
課堂提問可以在關鍵處設置懸念,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處引出新奇,使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可在“迷宮”里亮起指路明燈,使學生在頓悟后領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例如我在教“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隨便說一些三位以上的數,并板書到黑板上,然后筆者提出問題:“誰能不通過計算,判斷出其中哪些能被3整除?”學生一下子被難住了,有些束手無策,同時濃厚的求知興趣上來了。筆者一口氣把能被3整除的數全部說出來,并請學生一一驗證。當學生經驗證正確后,更是又驚喜又迷惑,興趣和求知欲達到了高潮。就在學生急于探究其中奧秘的時候,筆者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呢?”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索,最后終于發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此刻教室里洋溢著勝利的喜悅。
課堂提問,教師如果能巧設懸念,緊扣學生的興奮神經,引發學生去思考,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一種積極參與的意識,教學中的難點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師要運用各種科學的教學藝術去打開學生求知的心房,去點燃興趣之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在樂中學,逐漸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