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缺失抑制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追求“有效課堂”,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本文重點分析了新課改下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思想品德 新課改 有效性
“教育之偉大在于育人,育人之核心在于課堂,課堂之關鍵在于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之評價在于有效,有效之標準在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主動發展和快樂成功,這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大方向是正確的,并取得了不少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領會不到位以及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等原因,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等參差不齊的現象。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在追求有效的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方面有以下三點思考:
首先,要不斷強化“有效”的教學意識。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教學≠教師教+學生學。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一個教師絕不能憑感覺、憑經驗、憑想象去搞教學,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機械性記憶、淺層次理解和簡單運用上。要深刻懂得課堂上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課堂上的無效是最大的無效。要經常思考自己到底應該給學生一些什么東西,怎樣去教學才最有效。
其次,要努力創設“有效”的教學氛圍。
1.課前精心準備,提升備課的有效性。
① 注重吃準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寶貴資源,是課程標準活化的有效載體,它承載著傳遞知識的任務。教材的編寫經過編者們斟字酌句,反復推敲,充分將課程標準中的教學要求落實在平時教學中。要深挖教材,透過字面,挖掘其中精深的內涵,包括知識、智力、道德、審美、情感等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對教材進行濃縮、加工、組合等,按知識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結構,使篇幅龐雜的內容顯得短小精悍,井然有序,能保證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學會把書由“厚”讀到“薄”。
②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在經驗儲備、發展水平和個性特征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對于目前學生之間學習基礎和能力的差異,教參上的教學目標,對有的學生來說可能過高,不符合學生實際,如果照葫蘆畫瓢,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教師采用適當“調試”的方法和各種“差異教學”的策略,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和提高,使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
2.課堂凸顯思品課獨特魅力,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新《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目標的分類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第一教學目標,這與傳統教學中把知識目標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的不同,體現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還要突出對學生做人品質的關注和教育。而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輸而能完成的。
① 增加趣味性,在“活”上下功夫。
作為初中生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與好奇心,基于這一點,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調動學生情緒,使學生思維和智力活動處于興奮狀態。除了課本上的實例,補充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講清道理,使學生感覺學習知識既輕松又有收獲。
② 寓教于樂,在“樂”字上下功夫。
新課程強調以對人的發展,對生命的關懷為本,以對知識、生活的體驗,智慧的開啟為目標,要求教師以組織學生“出乎其外”的實踐性學習為基本載體,以追求學生獲得學習“入乎其內”的深刻體驗為教學目標,注重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全程參與和全力體驗。要求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各種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因此,筆者嘗試著在各種課型中恰當地加入了辯論會、嘉賓訪談、小品表演、小合唱等形式,而且有些完全是由同學們自己策劃、編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學生們在各種體驗活動中不僅增長了知識、才干,而且感受到無比樂趣。
再次,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切忌呆板的知識灌輸和一味地說教,應努力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上變傳授為互動。在課堂上創設一些有效的教學情境,比如聽一些歌曲、播放一段視頻、看幾個小品或讓學生自己表演一些片段。這對中學生來說是非常感興趣和非常樂意做的事。就此機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或感悟,然后由每組的代表發言表明自己的觀點,或把感悟到的東西告訴大家與大家分享,讓學生去充分地思考、體驗和感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總之,時代在不斷的前進,我們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的教學思想要更新,教學方法要探討,教學的有效性要錘煉。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要追求課堂的有效性,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讓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成為師生共同展示生命活力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