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要求學生接觸較初中更為抽象的歷史理論、歷史規律和歷史線索,從而使學生能對歷史問題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普遍偏重“教”的過程和方法,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也只是依靠考試來完成,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們必須拋棄單純的“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理念,真正做到知識與能力并重,使學生能夠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蛻變!這里筆者根據本校新課改以來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歷史課程中能力培養的情況談談自己的一些經驗教訓。
一、首先要盡快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制定與其能力相符的培養計劃
筆者所在的是一所民辦校,相較公立校而言,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開學之初對學生真實水平的了解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采取問卷調查、小測驗和小論文的方式都可以基本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比如筆者在新課改以來所教學生的第一節高中歷史課上都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初中歷史課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節?為什么?”“你最喜歡的是哪個階段的歷史?說明理由。”“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為什么?”……通過這些小問題可以有效了解學生概括歷史特點和規律的能力、正確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能力等,也可以了解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態度和興趣所在,從而為日后的教學提供資料和指明方向。當然,還可以通過小論文的形式了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再現能力,或者通過小測驗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否扎實,從而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具體教學方法和能力培養方法,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抓住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并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
創設良好的歷史課堂氛圍,使學生愛上歷史課,最終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能力的目的。
1.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課改后的教科書,由于采用專題式的編排方式,再加上受篇幅的限制,使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教材上只能一筆帶過,這樣學生在歷史教材上就只能看到一些空洞的字眼,而不是鮮活的歷史。而現代化多媒體教學使我們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直觀的感受,使學生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置身歷史長河之中的感覺。比如,學到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在課堂上放映電影《北洋水師》片段,當鄧世昌高喊:“開足馬力,撞沉吉野!”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被他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所感染了,從而發自內心的想要去了解這段夾雜著悲壯和屈辱的歷史。再如,講到中國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的時候,通過圖片展示和材料閱讀,使很多學生陷入思考:為什么如此偉大的發明在歐洲和中國卻起到兩種不同的作用呢?這樣學生就容易產生興趣,自己主動去挖掘原因,從而深入了解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對科技發展產生的影響。
2.給學生一段美麗的歷史。其實,并不是每一段歷史都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讓它變得美麗。高中生,正是處于美麗的花季、雨季,美好的事物對他們有著自然的吸引力,因此我們的課堂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需要多融入一些美好的元素。比如,我們可以像剛剛提到的,通過多媒體手段給課堂插入一些優美的圖片或悅耳的音樂。當《春天的故事》響起的時候,學生們既欣賞了歌曲,也從歌曲里了解了鄧小平同志的事跡與貢獻;當引文陶罌、白瓷鳳首瓶、青瓷蓮花碗、青花雉雞牡丹鳳尾尊等一件件精美瓷器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時,瓷器的發展史連同這些杰作一同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
3.把課堂還給學生。新課改強調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從近年的課改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已經適應了以往教師唱“主角”的教學方式,把自己當成是“觀眾”,所以普遍存在被動性,不適應甚至不愿意主動去學習。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和更豐富多彩的方式去引導、鼓勵學生,激發他們的潛能,促進自主學習。
三、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要緊抓基礎知識
沒有知識,何來能力?即使在重視能力的新課改實踐中,我們也必須強調基礎知識的重要作用。特別在民辦高中,學生入學分數相對較低,基礎相對較差,而且有的學生還帶有不良的學習習慣,所以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后很多學生都表現出不適應性。這時,如果一味強調能力而忽視基礎知識,不但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還會把學生的知識大廈架空,最后變成一項豆腐渣工程。因此對于基礎知識的落實必須緊抓,日常的預習、筆記、作業、復習、階段測驗等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放松,勤加督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四、要因材施教,分層輔導
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都不相同,有的學生入學時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概括、總結能力,而有的學生連基本的閱讀分析還需要指導、鍛煉。鑒于這種情況就要分層輔導,對于能力差的學生要有耐心,從基本能力抓起;對于基礎好、有一定能力的學生可以相應減少基礎能力訓練,加深練習難度,給予他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雖然大班制下分層次輔導需要教師耗費更多的精力,但是對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卻更有針對性。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教師投入耐心和熱情,任重而道遠。以上是我總結新課改以來的教學經驗和遇到的問題,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一些淺見,懇請各位前輩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