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數額不斷增加,所招學生身體素質差異較大,傳統的固定班級授課模式很難滿足廣大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因此,謀求適合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最優發展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讓每個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都在其原來基礎上得到盡可能的發展,分層教學是有效的方法。
一、職業技術學校體育課分層教學的過程
1.備課。對A層的學生,偏重于運動技能與理論的講解,突出身體素質的練習和體育特長的培養。對B層的學生,側重于教材內容的學習,同時適當增加自由選項,自由拓寬體育愛好,設計不同的練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對C層的學生,采用低一層次的教材,側重于基本身體素質練習,多選擇(或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喜愛的項目和能夠接受的項目進行練習,變換練習方法,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2.授課。A層的學生對運動技能與理論理解較快,教師可在學生掌握規范性技術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對個人的特點進行發揮,同時要定期進行體育特長的練習,加大練習難度,提高技術含量。B層的學生體育素養一般,教師應加大基本素質的練習,并努力將技術與趣味性結合起來,發展體育愛好。C層的學生體育素養較差,教師除應加大基本素質的練習外,還應注意體育興趣的培養,順應學生愛好,培養體育鍛煉習慣。
二、職業技術學校體育課分層教學的措施
1.引用競爭機制,及時調整學生所處層次。學生的層次劃分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教材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教學中注重引用競爭機制,以動態的觀點來觀察分析學生。每學期我們都進行幾次全面的測評,并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情況進行重新分層。C層中表現突出、體質健康水平提高較快、體育鍛煉積極性較高的可以升到A層或B層;A層中表現一般、體質健康水平退步較快、課堂練習不認真、鍛煉不積極的可以降到B層或C層。這樣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緊迫感,為每個層次的學生造就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形成了C層的學生力爭趕超B層,B層的學生要向A層看齊,A層的學生要保持領先的大好局面。
2.重視師生雙邊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分層教學中,重視師生雙邊信息反饋,即教師通過平時的上課、練習、測驗、指導,把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對體育健康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及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情況,以便學生自己有針對性地開展課余體育鍛煉,自覺縮短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學生通過教師征求學生意見,把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建議等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做出整改措施,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教學計劃,以適應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3.搞好體育競賽活動,調動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開展身體鍛煉的積極性。職業技術學校體育競賽活動是學校課外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校群眾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增強體質健康水平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重要措施。為保證體育競賽的正常進行,應把體育競賽制度化、經常化,即每年要舉行兩屆田徑運動會、一次籃球賽、足球賽、排球賽、拔河比賽、冬季越野賽、乒乓球賽。
三、職業技術學校體育課分層教學的成效
1.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明顯提高。體育課分層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突出以人為本,采用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方法,大膽想象,博采眾長,深受學生歡迎。同時,賦予學生以遐想空間和自由度,使學生求新、求趣、求自我、求刺激的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育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
2.學生的體育觀念、體育意識得到了加強。體育課的分層教學,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拓展的空間,“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充分體驗到了體育的快樂和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鍛煉的積極性。關注的體育賽事多了,振興體育的責任感強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濃厚了,體育觀念、體育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
3.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巨大轉變。教學中緊緊圍繞“健康”作文章,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引導學生如何用科學的鍛煉方法去增進身體健康水平,將促進學生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與此同時,注重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環境中去體驗體育的快樂,去感受體育的興趣,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使體育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領域,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為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的體現:在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始終將學生的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首位,始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突出發展學生的個性,形成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有健康體魄的新一代青年群體。
體育課的分層教學,有利于教師減少對學生的人為偏見,把學生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差生;有利于對每層學生一視同仁,處在同等水平看待。這樣,就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強。同時,教師會根據每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積極征求學生意見,盡最大努力了解本層次的學生,主動和學生溝通教學情感,進行思想交流,充分認識本層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地給予關心和支持,師生間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圍。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