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愿望和潛能。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自主學練的條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學習能力去選擇練習內容、練習形式和練習方法,獨立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學生就會主動樹立學習的自我意識,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體驗體育運動的快樂,筆者就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鞏固,在工作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明理激趣,使學生“想動”
眾所周知,健康的身體是工作、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教學中,適時強化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讓學生依據自身的身體特點、興趣愛好,學會“一技之長”,并形成習慣,定會使之受益終生。同時要抓住時機,不斷激發學生鍛煉的興趣。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這就要求教師要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癡”“情”“迷”“意”,使之欲罷不能,樂此不疲,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播下“終身體育”的種子。
1.針對學生關注體育賽事,崇拜體育明星的特點,讓學生收集體育信息,如:各種運動項目的起源與發展、國際地位、典型技術動作、簡單的規則、鍛煉的方法與作用、相關的趣事以及圖片音像資料,近期熱點賽事等,并定期進行交流,這樣,學生的體育知識日漸豐富、深入。學生對技術動作的觀察更仔細了,興趣更濃了,參與也更積極主動了。在課堂練習中,對技術掌握較好的同學冠之“科比、詹姆斯、博爾特、張怡寧”等,使聽者倍感自豪風趣,興趣陡增,對意志力差、缺乏拼搏精神的同學,以體育名將為例啟發激勵,會使之拋棄顧慮、信心百倍地投入活動。
2.教學中,及時捕捉生活中的素材,進一步誘導學生興奮點,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列如:NBA總決賽播出后,學生中掀起了一股籃球運動的高潮,連平時不太喜歡籃球的女生也躍躍欲試。筆者適時增加籃球課時,多次組織比賽,并降低對其戰術的要求,極力鼓勵學生的興趣和熱忱,效果極佳。
二、授之以“漁”,讓學生“會動”
“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說,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具體地說,就是教師要通過變化教學方法,注意教材內容安排的新穎性,教學手段運用的多變性,充分體現體育課的活動性、游戲性和娛樂性,使每節體育課都能有所創新。這樣就能滿足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教學時,可先提出引發性問題:“當右手投籃時,兩腳是左右還是前后站立好?”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練習和通過互相討論得出多種不同的答案,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結合正確的動作要領進行講解、示范和教學,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印象會更深,記憶會更牢固。教師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
三、營造氛圍,使學生“樂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忘我地參與教學活動,營造愉悅、寬松、和諧的氛圍,不失為一個捷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主動學習、才能學有所得、學有創造,才能充分張揚個性。所以,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探究。遇到問題,對應該在尊重學生看法的基礎上順勢利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摯情感,濃濃愛意,從而燃起對知識的渴求、自我表現的欲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師教學中,通過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促使內心傾向于教學過程,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學活動中。運用適當的手段或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體育課堂上來,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起來,為學生學習新課做好精神準備,同時還應注意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如:在上武術課時,播放歌曲《中國功夫》,能使學生精神振奮,身臨其境,因而動作能鋼勁有力,舒展大方,學得快,掌握得好;利用準備活動做伴樂健美操能使學生迅速進入上課狀態;在放松運動時,以藝術體操帶領學生進行放松,并播放抒情音樂,能使學生進入一種優美、抒情的情境,富有藝術感染力,下課后仍能令學生留戀忘返。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把整個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促進學生的學。對于課堂中“無趣”教材,如:耐久跑等內容,教師應善于把“無趣”變為“有趣”。可以通過5分鐘或12分鐘定時跑、變速跑、越野跑等方式來變換練習;還可通過講述“馬家軍”的事跡來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之,“教學有法,卻無定法”,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教學中勤于思考,不斷嘗試,才會探索出更多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岳喜彬.體育課,如何讓學生動起來[J].考試周刊.2010(36).
[2]郭寶魁.淺談如何使體育課和諧高效[J].華章.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