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視野,結合自身數年從事該領域工作的實踐,對心理健康教育作一些粗淺的思考和探索,旨在促進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深入、持續、有效地開展,從而推進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學生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中學應堅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有效地改善學校德育工作。
一、中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及歸因
當今社會、學校過于強調升學率,不少學校和家長“唯分數論”,加上中學生性發育的提前等因素,忽視了學生心理的發展,使中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決。
1.學習心理壓力過大。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因此,社會、家庭、學校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學生施壓。面對眼前和將來的重重壓力,面對家長和教師過高的期望,必然導致學生對學習的恐懼、厭倦、成績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有26.56%的學生深感壓力大而產生學習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焦慮、自卑、厭學等。
2.自控能力較差。當今中學生自我意識較強,長期的“自我”與社會的認同矛盾使他們產生心理沖突。如社會的負面影響,家庭的錯誤教育、個別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生硬等,都會使學生形成心理障礙,甚至逐步走向自閉、恐懼、驕橫、抑郁、攻擊。具體表現為“情商”低,意志弱,自我調節能力差。在問卷調查中有35.94%的同學反應出如心緒浮躁,做事緊張沖動,性情孤辟,膽怯等問題。
3.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緊張。中學生正處在了解和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對社會的復雜性及其發展變化缺乏認識,加上自身身體發育快,自我意識增強,而相對滯后的心理發育和不豐富的學業知識,以及淺薄的社會閱歷與之形成了很大的矛盾。這一時期的學生正是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依賴之際,自控能力低,承挫力差,自尊而又自卑,易走極端,形成多向復雜心理和行為障礙,表現在認知、情緒、交往等多方面。調查中有36.6%的學生感到自己的人際交往需要指導,或對外界環境變化難以適應。
4.青春期心理困惑(性心理困擾)。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少男少女身心都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有的對異性開始產生朦朧的情感,有的對性知識產生這樣那樣的偏差,有的對在青春期發生的變化產生抗拒與困惑……在問卷中,有32.24%的學生對異性交往的方式方法產生迷惑,甚至有2.3%的學生有早戀傾向。
二、創造性實踐,切實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學生在行為上表現出來違反道德和紀律的現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質不高或心理障礙引起的,并非思想道德問題。不從心理教育的角度著手,而僅從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不僅難以解決,有時還適得其反。因此,我們要把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扎實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科學規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制訂“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規劃”,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內容和途徑等做出明確要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特點,規定了各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如:
初一:解決入學心理適應問題,學習動機教育,學習興趣激發,人際交往心理教育。
初二: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挫折的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初三:應試指導,心理疾病的防治,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培養。
高一:學習心理適應教育,情感教育,挫折心理教育,人際交往心理教育。
高二:學習心理知識教育,異性交往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障礙的排除。
高三:學習心理知識教育,挫折心理教育,異性交往心理教育,職業選擇心理教育,應試心理指導。
2.成立心理咨詢室,穩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與普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環境,如:廣播室的“心靈細語”節目和宣傳欄“心靈之窗”板報,定期介紹心理衛生常識,解答學生的心理疑問。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將心理咨詢中的典型案例反饋出來,擴大引導效果;考前為學生介紹如何沉著應考,減輕考試焦慮;講解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與策略,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等。
關注個別差異,通過信箱、熱線電話、網上咨詢、面談等形式,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情緒和心理障礙;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學習困擾、考試焦慮、人際關系和青春期心理困擾等專題咨詢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應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因此,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學活動的主渠道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做到:
①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心理調節,激發學習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品質,培養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②使教法與學法改革同步進行,避免因學習不得法,影響成績而產生學習心理障礙。
③在提問、測驗等過程中要合理地評價,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因“親其師,而信其道”,讓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效融合。
4.指導家長,優化家庭心理健康。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講解心理衛生常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增強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素質,以家長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品質去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指導家長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學生在輕松、和諧、愉快的家庭環境中快樂成長。
5.注重實踐,以活動為載體。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參與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如:每學期舉辦一次心理專場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提供大型心理活動現場;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運動會、演講賽、郊游、文藝表演、歌詠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建立“心理委員”制度,每班配備男女心理委員各一名,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及信息反饋,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班級、深入每一個學生。成立學生心理社團組織機構“心連心俱樂部”,配合學校開展心理活動,進行學生心理的研究,及時向老師反映一些學生心理動態,促使教師有效幫助同學解決一些學習生活中的困惑。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效應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有效地增強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充實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內容與功能。筆者在實踐中強調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德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德育的內容,而且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抑止應試教育產生的弊病,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通過廣播、板報、心理咨詢、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建構健康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免疫力”;同時,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改變“你講我聽”的說教方式,使德育內容更貼近生活,效果將更為突出。
2、優化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1)提高了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改善了生生、師生、家庭等關系。心理健康教育能促使學生正確地去面對“我是誰”、“如何做人”等問題,認真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長短,能通過適當的方式調整心理,能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自我與他人。同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這一系統工程有教師、家長的配合參與,使教師更了解自己的學生,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懂得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教育學生、輔導孩子面對生活,從而增進了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子女的關系。
(2)增強了學生戰勝困難、排除困惑的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能夠愉快地接納自己,有效地調節自己,樹立信心,鍛煉意志,增強戰勝困難、排除困惑的能力。如:學習心理輔導使學生能理性地分析自己學習的能力,針對個性特點調整學習方法,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曾有一位高一學生,沉默、自卑、高度焦慮,有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找回了自己,通過幾次咨詢,他終于敢面對同學,主動與他人交往了。
(3)“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心理咨詢室”深受學生的歡迎,“成了他們渲泄情緒、重識自我、解除困惑、尋求心理平衡的好去處。由于直接貼近學生,便能夠最快最易地發現他們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把問題處理在萌芽時期,同時也成為連接學生、老師與家長的一個紐帶,成為學生不可缺少的“貼心人”,被學生親切地稱為“我的朋友,我的家”。
四、探索中的幾點思考
1.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對這一群體實施教育指導,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使學生以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心,獲得健康心理知識。這就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要以“活動”教育為主,避免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以積極健康的情感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的人格形成和自律意識的確立。
2.學科教學滲透心理教育是主渠道。健康心理的形成,單靠幾次有限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或活動是不夠的,只有在學科教學中,用心理教育中的一切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積極,通過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獲得學習的成功,使“教”與“學”和諧互動,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得到除學科知識教學以外的心理教育和輔導,這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3.提高師資隊伍的心理教育素質。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當前,整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還比較欠缺,還不能適應學校發展的要求。學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
參考文獻:
[1]葉一舵 .現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開明出版社.2004.
[2]李政.整合學校“心育”資源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J].中小學心理健康導航.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