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識字教學方法一直是小語界致力研究的領域之一,新版課程標準建議小學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來練字。以“電子‘字’報”為主,融創作、閱讀、評價等于一體進行綜合性學習,多層面地提高學生的素養。
【關鍵詞】識字教學 電子“字”報 發展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13-02
不論是識字與寫字,還是綜合性學習,都是新課改語文教學的重要版塊。尤其是識字教學,小語界幾十年來對它的研究更是久盛不衰。漢字,是我國的通用語言載體,源遠流長。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大小篆,再到楷行草直至現今的通用簡化字體,它的實用性得以最大化地發揮,相比之下,自身的文化內涵卻在逐漸淡化,漢字音、形、義不斷演變的過程,是理據性不斷削弱的過程,因此,引導學生適當地濡染漢字文化,探究其固有的“理據性”非常有必要。怎樣更好地激發與培養學生識字與寫字的興趣,進一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呢?對此課題組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總體思路是以發展性評價為基礎,構建和實施中高年級生字識寫的綜合性學習方案。
一 組內分工,組間循環
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例,其中列舉出了學生需認識的345個生字,其中要求會寫225個。教學時,我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7人為一組),每個小組依照課文編排順序輪流進行生字識寫綜合性學習,如第一小組負責第一課《老師,您好!》中需會讀會寫的生字:“崇、浸、項、勞、涌、塑、霞、編、茁、衷”等,第二小組負責第二課《但愿人長久》中的生字。
小組分工,各組設小組長1名,另選3名學生重點負責收集資料,2名學生負責整理、編排文字,1名學生負責相關設計,小組長負責統籌安排,組織交流評價。全班55名學生,共分為8個小組,每一次進行生字識寫綜合性學習均以某一小組為主,先在組內有目的有步驟地分工、合作、交流,再向全班進行展示與推廣,以達到資源共享、互利互進的目的。小組與小組之間依次循環進行。
二 查詢整理,創作“字”報
每個小組依照組內分工,以具體的生字為“基點”,進行一定的拓展與延伸,提高“見識”,同時與信息技術課程相結合,充分運用電子文檔、電子畫報等圖文處理技術進行“字”報電子稿編排,簡稱為電子“字”報。電子“字”報在流程上分為了修改版與正式版,“字”報的內容可以是學生對字的“尋根究底”,適當介紹它在家族中的“演變”歷史;可以是對某些生字的多種識字法的比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見解;還可以就一些生字的不同組詞、形近字、多音字等進行橫向比較、多維發散。
具體內容的選擇需注重實用性與關聯性相結合的原則,注重生字音、形、義的統一。以生字“崇、浸、項、勞、涌、塑”等為例,第一小組同學從基本信息、常用詞組、詳細釋義、書法演變、成語故事等方面對它們進行編排。既有“面”上的梳理,又有“點”上的透視。圖文結合,巧妙編排,通俗易懂,因此得到其他組同學的一致肯定,并形成了一股相互比拼、良性循環的“正能量”。
三 校本開發,課前讀“報”
校本課程的概念范疇極其廣泛,于我國而言,校本課程強調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多樣性的、可供選擇的課程。由學生自主設計的電子“字”報就是對我校校本課程的微型開發,這種報刊形式的閱讀物具有極好的連續性和一定的系統性,可以由一個班擴大到一個年級甚至更多,由單篇課文的生字擴展至新課標小學階段的2500個生字。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在執教具體的課文之前,激發學生閱讀紙質電子“字”報,就是對新課中生字詞最好的預習和拓展。在此過程中,學生頭腦中的生字“圖式”得以豐富,課外閱讀能力逐漸提高,漢字的意趣得到彰顯,為后續的新課學習奠定保障。
四 厚積薄發,隨文識字
一組編報,多組共享。學生在大量自由閱讀“字”報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具體課文可謂厚積薄發。通過閱讀“字”報學生已充分觸摸到生字所蘊含的文化脈絡,此時再學習課文就感覺“容易”了。在眾多的漢字識字方法中,隨文識字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小學生學習生字不是為識字而識字,識字本身不是終極目標,而是為了學習書面語。
如在研讀第一課“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著教師的心血”時,學生已從“字”報上初步了解到,“浸”自最早古義是將牛趕到河里洗澡,與水有關,通過演變衍生出了“泡在水里、被水滲入”的意象。學生不難說出“浸透”一詞的本意是“泡在液體里以致濕透”,此時教師只需適當點撥:“一個人學有所成離不開老師的汗水,老師為此流下的汗水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至此,學生只要“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同時對“浸濕”、“浸入”等近義詞以及全文的中心(對老師的感激與愛戴)都能觸類旁通了。
五 有序練寫,多元評價
2011新版語文課標關于寫字教學建議:“第一學段、第二學段、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通過電子“字”報,學生不僅豐富了識字過程,而且欣賞了書法藝術。練字雖不等同書法,但練字的過程是學生性情、態度、趣味養成的過程。練字得法與否是學生能否寫出一手好字的重要保證,字無百日功,循序漸進是關鍵。
適時地評價與不時地練字同樣重要,發展性評價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非常適合對學生練字“成果”進行品評。在每天的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書寫一定數量的生字,并及時地組織小組合作進行發展性評價是學生生字識與寫二者能否和諧統一、周而復始的重要“內驅力”。評價的主體應包括學生自己、小組同學、老師或家長,實施發展性評價旨在靈活地運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素養的全面提高。在生字識寫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踐行發展性評價理念,與新課改評價建議以及綜合性學習評價建議可謂異曲同工、相得益彰。
通過近一年的實踐嘗試,證明實施中高年級生字識寫綜合性學習方案,成功地激發了學生識字與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其自主識字能力和寫字水平。當然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部分小組的電子“字”報版面不理想,缺少設計的痕跡;學生有時編排的內容零碎、重點不突出等。對此,課題組計劃在學生以后的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實踐指導,鼓勵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學習,充分發揮發展性評價的優勢,多與學生溝通,集思廣益,進一步落實好生字識寫綜合性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施茂枝.語文教學: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0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