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現在已經不能適應培養出色臨床醫生的需要,教學改革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和主體,由書本等資料來傳授知識,讓教師成為學習方法的引導者、學習過程的督促者。
【關鍵詞】醫學院 教學改革 角色改變 臨床醫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32-01
說到講臺,大家心目中自然浮現的是教室里最前方的最高起的寬闊的地方,教師站在上面高談闊論,講臺下整齊坐著的學生們抬頭看著教師,眼睛里閃出求知若渴的光澤。這就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情形,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和主體,學生是圍繞在中心旁的被動客體。然而,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對于培養臨床醫生的醫學院校,四五年時間是沒辦法將醫生一輩子需要的知識全灌輸進他們大腦的,只有教給未來的醫生們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學習的習慣,才能受用終生,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必須要改革,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和主體。
一 學生,學習的中心和主體
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到知識,毋庸置疑學生才是學習的中心,因此學生的觀念必須改變。小學和中學的十多年學習,我國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都是老師教什么,自己學什么,不用自己思考為什么要學,要怎樣去學。到醫學院校后適逢教學改革,例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PBL)教學、討論式教學等,突然間被放置于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自己甚至成為了學習過程中大家關注的焦點,需要自己決定學什么、怎么學,許多學生都無所適從。此時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向學生介紹大學各種教學法的實施方式和優缺點,學生也應認識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不要畏怯于成為中心,要加強信心,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求知,將過去的傾聽改變為提問、思考和交流。
學習方法也需要隨之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中,學生要做到的是“課前看看書,課堂仔細聽,認真記筆記,下課做做題,考前背背書”,但這樣的學習方法是無法適應醫學院校的各種現代教學方法的。多年傳統教學的結果是,學生自學能力普遍很低,獨立分析問題、獲取有效知識的能力欠缺,也不善于與人交流,團隊協作的能力不足。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逐步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自己的交流表達能力、團結合作能力,化單獨學習為協同學習。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的習慣,才會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去,終生學習,受用終生。
二 知識的傳授者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然而任何一個普通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識,所以教師總有不知道的知識,甚至也有錯誤理解的知識。專業學習,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書。不過,書本也是人寫的,自然也可能出錯。如果是一群認真嚴謹的編著者共同所著的經典教程,可信度高;而單獨一人所著之書,就有可能是個人觀點,需要思考、判斷才能接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不能確認的知識,就需要多參考其他同類書來綜合分析了。臨床醫學學習進入見習、實習期,這個問題非常突出。課本上一個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案應該如何進行,在臨床實際接診病人時,卻發現帶教的醫生開出了不同的檢查項目、用到了其他并不經典的藥物來治療,這有可能是醫生個人有用的經驗總結,也可能正是該醫生知識的缺陷點。當遇到不同之處時,應多參考各類書本、參考發表的論文文獻,最好是多關注循證醫學的結論。
三 教師——學習方法的引導者、學習過程的督促者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導者,在新的教學方式中,只是學習方法的引導者、學習過程的督促者,從聚光燈下的“主角”一下子成為了次要的“跑龍套”角色,內心的失落感難以避免。但其實在現今教學情況下,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不足,自我監督能力不強,教師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師要真正意識到教學改革是素質教育必需的,加深自己對“學習方式”的認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去適應種種嶄新而有效的教學模式的需要。
教學方法也應該隨著改變。要完成從傳統教學模式到新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平臺的搭建者,并引導學生登上知識平臺。因而,教師要幫助學生利用學習資源搜索有效信息,在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啟發,而不是以指導來激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習小組討論;促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橫向聯系個人經驗和相關知識。醫學院現在進行的教學改革方式有案例式、情景式、啟發式、網絡教學等,而不是過去的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教師不但要努力學習現代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必須著意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例如全面的知識、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靈活自如地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適應全新的教育模式,達到高等醫學職業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艷霞、秦亞飛.淺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9):222~223
[2]郭玉婷、劉濤、康福信.深化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1):41~42、5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