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研究生不再擁有社會精英的光環,傳統的研究生教育思想在發展中面臨著時代的挑戰。用洪堡理念來審視當前的研究生教育實況,可謂“昨夜西風凋碧樹”,但是,否定之后,未來的研究生教育更應該繼承與超越洪堡的理念。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 “否定之否定”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38-02
20世紀末以來,美國鍛造了世界范圍內令人矚目的研究生系統。它就像一個大磁鐵一樣,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和教授前往;它像一面大鏡子,讓世界各國以此為參照來思考自己研究生教育的模樣。究竟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成功的經驗在哪里,很多人認為它的強勢在于它努力把科研與教育和學習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了。讀完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一書,筆者腦海里一直徘徊著洪堡,不禁陷入了躬身自問之中。
一 前言
《探究的場所》是伯頓·克拉克教授主編的《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一書的續篇??死私淌趯σ缘聡楸さ拿置?9世紀德國大學改革所建立的“科研—教學—學習”統一的理念,在20世紀末隨著知識經濟來臨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形勢下,從實際出發,以新的視角進行剖析,提出并論證在大學里建立“科研—教學—學習”聯結體的主張。筆者認為其實質是用“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思想來透視現代研究生教育。在這其中克拉克教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了一切的變化。我在這種思路下來讀克拉克教授的這本書,抱著一種非常積極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研究生學習與生活。
克拉克教授從現實的變化中剖析了洪堡時代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在新時期的變化以及在各國表現出的不同困境。可以說這個“否定”是從不同的國家的情況同時來佐證的,是用事實說話的。但是理性的“否定”在于它是事物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一個有規律的過程,不是終結性的目的??死私淌诘奶剿鳑]有在此戛然而止,他又回到把大學看作以探索為方向的知識機構的觀點,正如第六章、第七章以及第八章里他闡明的邏輯關系一般,這個場所是一個探究的場所,它既存在“分化的力量”,也存在“整合的條件”。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否定了一個“科研—教學—學習”聯結體,又回歸到一個“科研—教學—學習”聯結體。這一變化可以看作是在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階段,他沒有簡單地再現原事物,也不是要完全拋棄原來的出發點。他與洪堡時代一樣強調大學的“探究”,但是內涵發展了,是一個前進和上升的發展過程。
二 放眼世界:第一次否定——昨夜西風凋碧樹
讀《探究的場所》,隨克拉克教授回眸歷史,拂去風塵,在各國的教育中穿行。他的考察是以“洪堡原則”為參照,最終將“洪堡原則”沉沒在紛繁變化的各國教育分化力量中,不得不思量是不是應該告別洪堡時代,不禁感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洪堡理念所追求“純科學”遭受尷尬
洪堡的有關“科學”概念蘊含著深刻的倫理觀使其他的許多觀點黯然失色,這吸引了德意志民族的精英們追隨在他的新“科學”的大旗之下。他所追求的科學,即所謂的“純科學”是建立在深邃的觀念的基礎之上,不同于歷史和自然科學這些“經驗科學”,它能統領一切學科,是關于世界上萬般現象知識的最終歸結。但是縱觀現實,洪堡的這一追求在現代社會遭遇了無可奈何的尷尬。
第一,從科學發展的角度。在19世紀,還能適應當時的科學發展要求。但是現代科研越來越分化和綜合,學科門類也越分越細,同時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研究領域被擴充,研究不僅是傳統的純理論領域,實用科學更加受到偏愛。
第二,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傳統思維理念下的研究生應該是專注于科研,做科研是興趣與事業的同向發展過程,但是隨著研究生招生數量的擴大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研究生讀學位的愿望不再聚焦在“科學”的大旗之下,為了應付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讀研究生不再單純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而是成為了拿到開啟就業大門的“金鑰匙”。這種境況下做學問很多時候已經被停留在形式上,“科學”并不如理想所愿的承載“客觀研究”與“主觀教育”相統一的倫理價值。
第三,從大學發展的角度。由于洪堡理念追求的是純科學,與之相對應的是他認為大學的組織原則是建立在純科學的基礎之上,要求大學堅守寂寞原則,大學應獨立于社會經濟生活,但是在現代社會里,大學被譽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站”,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處于社會經濟生活聯系的中心地帶,不可能像洪堡期待的那樣了。
2.“教學和科研相統一”發生漂移
洪堡理念強調的教學和科研相統一在本質上是強調科研具有教育性,這才使研究生教育成為可能,這是研究生教育的邏輯起點,這也是洪堡本人所矢志追求的。不僅是柏林大學后來的發展軌跡表明,洪堡理念真正的實踐到時至今日,教學和科研相統一的思想一直遇到不少阻力,克拉克教授《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研究基礎》以及《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與研究生教育》更是從世界各國的剖析中更是證明這一點。
當前師生關系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可能體現這一點。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一方面,由于學生求學目的越來越多樣化,有些學生求學的目的不是追求學術,讀研究生只是為了提高學歷,增加就業的籌碼,這種心態下教師和學生難以找到共鳴,導師在一本正經地要求學生做學問,并將自己做學問的心得傾心授予學生,苦心調教,但是學生敷衍行事,越來越多的導師抱怨招收不到合心意的學生,有些導師甚至以此為理由不帶學生;另一方面,由于導師帶的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加上導師忙于科研的時間較多,一些學生一周很難見導師一次,一些學生把導師當做老板,如此狀況下,學生與導師之間不自覺地存在了天然的隔閡。
課程設置與導師科研不掛鉤,教學與科研難以找到契合點:一方面是課程設置老化并且授課內容陳舊,一些課程甚至是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就已經學習過的;另一方面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很多學校將科研經費的數量以及科研項目的水平作為對導師進行評價的重要砝碼,優秀教授更加熱衷于做科研項目,將授課任務交給了相對年輕的、不具有較多科研項目的教師,高質量的科研所得的優秀成果轉化到課程中的速度慢。
3.“自由”受到沖擊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人們對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在研究生教育中,人們的多元化需求表現在:入學方式的多元化、求學過程的多元化、獲得學位的多元化等。隨著研究生教育的變化發展,洪堡理念所追求的“自由”受到挑戰,筆者認為歸結起來有幾個方面:(1)研究生規模的擴大,教師的自由受到限制,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工作等諸多事宜已不是由導師一手操辦,它牽涉到國家的發展戰略規劃;(2)學生的需求多樣化,學生的自由無法保障,當時的培養目標比較單一,都是學術性的人才,這樣研究生培養方案不必過多地顧忌學生多方面的需要;(3)洪堡提倡的教學自由,使學校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規定學生的必修課,僅由考試規定來控制,因此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太高,許多學生利用不規定大學學習期限的法規,無期限拖延在學時間;(4)科學的分化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要求多學科之間的合作,奉行自由已經不適合這種合作提出的要求,例如在合作過程中購置儀器器材等可能出現資源的浪費。
三 展望未來:第二次否定——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現代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受到爭議,這是從歷史的角度提出的質疑。我們從積極的角度再一次審視歷史軌跡里的變化,我們試圖說明某段歷史和歷史時代以及我們和我們的時代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聯系,我們必須謹記這之間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我們所希望接近的那個時代在其本身具有它們的價值、重要性和意義,即使與我們根本沒有具體的聯系時也是如此。
因而我們的質疑是有前提條件的,我們在第一次的否定之后回頭再思考,不禁感嘆“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未來的研究生教育需要繼承與超越洪堡的理念。
1.堅守通過“科學”進行教育的理想
由于洪堡的理想被世界各國廣泛移植,不同的背景中解讀不盡相同,出現不同的解讀版本。雖然洪堡關于科學的理念在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博弈中受到質疑,但是洪堡關于通過科學進行教育的理想在戰爭、法西斯、魏瑪等艱難環境中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洪堡理想“不僅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而且也將通過哲學把各種經驗科學聯合起來,把科學和普通教養統一起來,把科學和普通的啟蒙結合起來。”站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來理解洪堡的思想,高度專門化的科研不應是研究生教育的唯一目標,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不能走向極端,科學研究與教育相結合在洪堡那里起始時賦予多重的使命。
堅守通過“科學”進行教育的理想,這是繼續指導各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首先要從不同的主體來正確理解“科研”的內涵,作為學生、教授、研究員、學校、研究機構對科研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對其不同的理解將會影響學生觀、教學觀等;其次還要形成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聯結點,有一個最高的共同意識信仰:追求科學知識。而當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學生關心的是就業,教師關心的是出成果,雖然這些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是這些事關系到不同的利益相關方,不足以統攝大學各方的力量,洪堡提出的“科學教育”的理想應是研究型大學生命里最有后勁的追求。
2.促進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
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是要依賴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達到。以前講“將科研引入教學中”,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大學毫無科研可言,只是機械地傳授知識。將科研引入教學如沐春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以科研為媒介,實現教養。但是今天的大學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研已成為一種職能,甚至擠壓當前的教學空間,實驗室已經成為研究生工作的場所。當前的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養和關懷缺乏,整體待在實驗室打工,尤其是研究生的課程本來就少,將教學引入科研中,帶入實驗室,以科研為媒介,實現教養,挖掘科研所蘊藏的道德意義。
本科生階段“將科研引進教學”,為教學更換新的知識,給老師提供樹立科研思路的好處,但是筆者認為研究生階段不僅應“將科研引進教學”,還要將教學引入科研,研究生的時間大部分在實驗室,導師應該把實驗室建設成為課堂的氛圍,采用“習明納”等教學方式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而不是將實驗室變成工廠的車間,學生只是機械地干著導師給自己的小部分任務。
3.形成有制約的自由
雅斯貝爾斯指出:高等學府的本質在于大學生的選擇是以每個人對自己負責的行動為前提,他所負的責任也包括了到頭來一無所成、一無所能之冒險。在學校里讓學生在精神上做這樣的選擇是最嚴肅的事情。研究生教育中經常面臨著為自己做選擇,雖然這是研究生的必修素養和能力,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社會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對自由理解的尺度也在發生著變化,只靠學生和教師主觀自我能動性是駕馭不好的。
自由的建立要在對真理信仰、對社會負責的認識論和道德論基礎上,一方面要設立科學的限制原則,鼓勵研究生的自由學習、討論,鼓勵教師自由的教學、研究;另一方面要對于學習目標的設計、學習和教學及科研成果的鑒定和應用做出適度的約束,使學生和教師做出的選擇在追求真理、探索知識的道路上獲得更多的自由,更好地保證研究生教育中所追求的自由和真理的成效和社會利益、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南臘梅.對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再審視[J].文教資料,2012(30)
[2]李俊霞.洪堡教育思想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7(7)
[3]荊磊、沈紅.學習自由與研究型大學高素質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06(6)
[4]彼得·貝格拉.威廉·馮·洪堡傳(袁杰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楊煥勤、張蘊華.柏林洪堡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6]〔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M].北京:三聯書店,1991
[7]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王承緒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