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什么是思辨能力、為什么要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三方面,探討了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英語專業 思辨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40-01
思辨能力的發展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尤其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掌握英語技能的同時,應具備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成為英語教師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它將直接關系到新時期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和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 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思辨能力的含義
思辨能力源于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其實就是一種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它強調的是經過自己認真的分析和論證,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思考,挑出自己認為重要和正確的東西,最終做出有理有據的判斷。
2.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意義
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就離不開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因為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大學生成為掌握一定技能、富有創造性的人才,還可以提高大學生適應信息時代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及發展能力。然而,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只注重詞匯及篇章的記憶和背誦,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更注重語言結構的正確性,忽視了語言內容的邏輯性;學生在語言的學習中過多模仿,很少創造;學生知識面窄,很難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形成獨特見解。英語教學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忽視導致所培養出的大學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癥”。因此,在高等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刻不容緩。
二 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1.創設良好課堂環境,引導學生質疑思辨
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師講生聽為主,其他教學方式為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接納和滿足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個性化行為和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思考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The Brush with the Law”一文時,可設計問題,“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the author’s situation?”引發學生思考。當面對警察的質詢時,如果你是作者,會有什么反應?讓學生變換理解視角,從自身經驗出發,以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通過體驗、評價、質疑等方式方法獲得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經驗,借以提高其判斷力和感受力。
2.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淵博的知識是思維形成的基礎、知識創新的前提。教師要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并多方引導學生對別類書籍的學習興趣,不斷積累多方面的知識素材。在課程設置上,應適當增加能擴大學生專業知識面和開闊學生視野的課程,如語言學、文學、歐洲文化和社會學等,還應增加能提高學生分析和思辨能力的課程,如統計學、科研方法、辯證法和邏輯學等,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認識事物和現象的能力。
3.改革評價
首先,在考試題型的設計上,應增加側重分析的題型即所謂主觀題型,重點測試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綜合分析、批評性閱讀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在考查方式的選用上,建議用撰寫短論文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圍繞一個問題發表自己思辨式的見解。此外,在試卷批改方面,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自己參與作業評價、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修正。
4.組織多樣化的活動
組織多樣化的活動,能突破語言的局限和專業的界限,能夠幫助學生拓寬思路,積極思考,從而促進思辨能力的提高?;顒拥男问绞嵌喾N多樣的,可以進行“焦點訪談”、開展主題辯論、組織個人演講擂臺賽、現場講故事、編故事、故事接力等?;顒拥脑O計要緊貼社會生活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而且形式的設計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
5.提高教師自身思辨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苯處熥鳛閷W生思辨能力培養和提高的保證,本身也是一位思辨者。因此,教師要想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就應注重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更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思辨意識和各方面的能力。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提高英語教師的思辨能力:首先,學院主要職能部門要集中對英語專業教師進行培訓,重點研修思辨能力方面的知識;其次是要設立思辨能力培養的專項課題,以課題研究提高英語專業教師在思辨能力方面的認識。
總之,為了培養學習的思辨能力,作為英語任課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教學能力,真正培養出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所需要的中、高級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阮小丹.淺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
[2]王華珍.芻議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人才思辨能力的培養[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