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教學不僅是提高學生的演奏技巧、聽音、和聲能力等,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因此在其教與學的過程中,技巧和藝術修養應該同樣重要,本文以超循環理論為視角,分析鋼琴教學的過程,認為鋼琴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有序的組織發展過程,學生應該是教學系統的主導力量。
【關鍵詞】鋼琴教學 自組織 超循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45-01
鋼琴被稱為“樂器之王”的同時,給許多學生的感覺是其學習難度,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關注的是自身的演奏技巧、聽音、和聲能力等,即使能夠演奏許多高難度的曲譜,但缺少了音樂本身的生命力,沒有情感,只能稱為機械的演奏,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批評道:“在教育上,由于這些從外面強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強調為遙遠的將來做準備的教育觀點,使教師和學生工作都變成機械的。”①
一 超循環理論
德國著名生物學家艾根通過諸多的研究提出了超循環理論,后被應用于哲學,并被廣泛認知,艾根的超循環理論指出,“分子進化中突破必定是由幾種自復單元整合成協同系統所帶來的。”② 與中國幾千年前老子《道德經》上所寫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合,這也不難看出,任何系統的自組織發展都是從低級的循環逐漸向高級循環進化的過程,不論其開始時是簡單的循環,還是催化循環,自組織的有序發展需要其走向超循環。
二 超循環理論與鋼琴教學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教師占據絕對優先或者統治地位,不論是因為教師的水平一般遠高于學生,還是課程安排更多是由教師決定的,這些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顯現出很大的被動性,而在自組織視角下,對于教與學的看法,其依靠更多的應該是非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學生的主導力量,即“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要引導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發現自身技巧、聽音能力以及藝術修養等方面的不足,給學生更多的主動學習的動力。
而在自組織視角下來看鋼琴的教學過程,可以從艾根的超循環理論得出很好的詮釋:超循環是借助于循環聯系起來的所有種穩定共存,允許它們相關增長,并與不屬于此循環的復制單元競爭;超循環可以放大或縮小,只要這種改變具有選擇的優勢;超循環一旦出現便可穩定地保持下去③。也就是說鋼琴的教學系統中有n個子系統,如教師系統、學生系統、教學環境系統等等,這些系統穩定共存并相互影響著各自的發展,其各種狀態變量則為xi(i=1,2,...,n),那么它們形成催化超循環結構需要依靠與外界的能量和物質(這里可以看做是知識、器材、樂譜等)的交流來維持,在不斷演化過程中會產生誤差,從而導致優勢系統的進化:
(i,j=1,2,...,n)
在上述方程中Ai是教學的重復率,Qi是教學的品質因子,Di是學生能夠接受到鋼琴教學內容的比率,Φji是“教”各子系統到i“學”系統的誤合成系數,x是環境影響因子,可以是非線性的。不難看出學生的“學”這個系統在發展過程中,選擇不同的誤合成系數(這些系數受教師水平、教學環境、學生自身藝術修養等方面的影響)Φji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當誤合成系數Φji很小時,在初始時刻“學”系統占優勢的狀態便逐漸演化到最終占主導地位的狀態。而對于整個鋼琴教學系統中的超循環,可以這樣理解: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藝術修養、主動性是教學系統自組織發展的序參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而在教學系統中,教師系統、學生系統等內部存在著或高或低等級的循環鏈,通過教學將其聯系在一起,并逐漸形成一個超循環連,沒有以教師為主導,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而學生則是“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突顯出學生的主導力量,才能使鋼琴教學中的各子系統不斷得以: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方式發展,引進負熵量,發生漲落,走向有序的自組織發展,就如艾根自己所說:“整體比一個個思想的總和所代表的東西要多。”④
三 小結
鋼琴教學過程不應該看做簡單的“教師→學生”循環,而包含了教師系統、學生系統、環境系統等各種內部存在著不同循環的超循環系統,在整個教學系統形成發展過程中,學生系統是主導,而教師系統、環境系統又與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非單向的影響。
注 釋
①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4
②④艾根、舒斯特爾.超循環論(曾國屏、沈小峰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20、372
③M·Eigen,P·Schuster,The Hypercycle,Springer-Verlag,Berlin,1979
參考文獻
[1]李云偉.淺議獨立院校體育教學的自組織[J].企業文化,2013(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