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學生的學習負擔壓力大,如何引導學生在艱苦的學習中尋找樂趣,變“苦學”為“樂學”,是教師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認為,從理想教育著手,強調閱讀和實踐并行,是通往“樂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理想教育 苦學 樂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61-01
當今的中學生學習負擔重,家長和老師亦強調刻苦刻苦再刻苦才能在學習中取得好的成績,于是學生學得苦,家長在旁邊看著苦,老師急得苦。若轉變思路,是否既可以在學習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又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能夠快樂地學習,不會覺得累,更不會覺得苦呢?本文將從理想教育著手,探討通往“樂學”的有效途徑。
一 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無志不立。”說明了“立志”不僅是一個人學習奮斗的前提,也是其學習奮斗的動力。目前,學生的厭學現象比較普遍,若非老師在后面追趕不能學,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上述的那種內動力。然而,一旦確立了人生的遠大理想,其動力就可謂大矣!周恩來從小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與同學好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因此都做出了不朽的業績。
可見,理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與現行的素質教育并行不悖,屬于“內因”的性質,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 理想教育的措施
1.走出課堂,實踐人生,從小立志
當前的學校教育,囿于課堂教學的狹小圈子,使得學生對活生生的生活實踐少有接觸,也就導致了諸多的學生“高分低能”。在這方面,需要向兩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學習,他的教育觀就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而造就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的輝煌成就。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毛澤東就特別重視向“無字之書”(即社會實踐)的學習,因此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還將中國的具體實踐同馬列主義原理相結合,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這一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此指導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
因此,教師應適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野營、游覽、參觀、訪問、調查、支援工農業生產等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既有可立之志,也使得自己的志向更明確化、具體化,并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2.瞻仰前人事跡,樹立遠大理想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勤勞勇敢的民族。諸如千秋永固的都江堰、雄偉壯觀的秦長城、浩浩蕩蕩的大運河,這些工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贊美和景仰。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張衡的地動儀、河南登封的觀星臺等科技成果,在當時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國古代的文學、哲學、藝術在世界上也都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中華民族更是富有革命傳統的民族。振臂一呼的陳勝、吳廣;精忠報國的岳飛;臨危不懼的文天祥;不畏強暴的林則徐;前赴后繼、可歌可泣的共產黨人,他們的事跡足以驚天地、泣鬼神,世世代代都贏得了后人的崇敬。
通過有條件地對上述遺跡的景仰和對前輩事跡的學習,學生就能夠切身地感受到:只有勤奮才能成才,成才也只有和愛國聯系起來,才能有所作為。
3.博覽群書,增長見識,陶冶情操
古人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高爾基小時候酷愛讀書,為此常遭主人的責罵,可是小高爾基覺得他們這些人,跟他在書里讀到的那些有力量的高尚的人相比,顯得是多么渺小和可笑。他想盡方法讀書,他讀書的熱情誰也阻止不了。這說明讀書不僅能夠開闊視野,更能從書中汲取人格的力量,另外還對凈化社會風氣、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教師一專多能,學生深受感染
教師不僅應該精通學校所設學科的專業知識,而且應有一項自己過硬的專長,如文學創作、裝潢設計、音樂、舞蹈、電器維修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眼目睹老師如何將抽象知識具體地化為物質財富。這是一種榜樣學習,而榜樣的力量更是無窮的。
參考文獻
[1]張孝新、李春玉.思想品德課中如何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J].新校園(中旬刊),2012(12):103
[2]劉易香.激發學習興趣 變“苦學”為“樂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9):102
[3]徐立宏、于貴全.實施合作教學 變“苦學”為“樂學”[J].科學教育,2005(6):27~2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