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哲學,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這道出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心聲,特別是在今天,我們要在一年時間里完成必修1~4,讓學生順利參加學業水平考試并合格,因此,讓學生學懂、學會哲學尤為關鍵。筆者現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的一些認識,與同仁分享。
一 利用詩詞,讓學生學懂、學會哲學
利用已知的知識,學習未知的知識,學生會感覺到輕松一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常常讓學生背詩并默寫,所以很多詩句同學們都不陌生,然而詩句中常常含有豐富的哲理,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詩句來輔助教學。如在講到“矛盾特殊性”時,引用了盧梅坡的《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我先讓學生背一背這首詩,然后讓學生說出這首詩的意思,最后讓學生討論其所體現的哲學道理。經過學生熱烈的討論,最終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們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 讓學生舉例,使學生明白哲學道理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地去思考,我認為讓學生舉例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在今天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并由學生得出結論,這就需要學生在思考中明白其中的哲理,舉例就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學生能舉出一個符合哲理的例子,就證明他們已經懂了、并能應用了。如在講“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時,我先讓學生討論,“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最后讓學生理解,踴躍發言,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到國家的建設都有學生講到。這就說明他(她)們已經懂了、會了,真正理解了。
三 讓學生談啟示,讓學生學懂、學會哲學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學生不喜歡哲學的原因是認為哲學枯燥、空洞、脫離現實,實用性差,從而表現出一定的抵觸情緒,然而,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哲學課中產生共鳴呢?我認為談啟示是打開哲學有用性的鑰匙。因此,我在每講一節課,最后都要留3~5分鐘給同學們談啟示,談這節課對我們生活、學習、國家建設的啟示,這就增強了哲學的實用性。如在講完“事物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時。我讓學生談啟示,學生談得比較多,他們分別從個人的學習、個人的成長、國家的建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等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從而提高了他們學習哲學的興趣。
四 從練題中,讓學生學懂、學會哲學
在今天減輕學生負擔的背景下,我們對試題的追求是精選精練,在講完一個單元后,我會查閱近幾年的高考題和學業水平測試題,找到本單元的重點,然后找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試題作為練習,在做題中一桌一張試題或前后桌一張試題,兩個或四個同學討論著完成試題,然后讓學生自己講解,這樣可以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時有利于學生在快樂中學懂、學會哲學。
五 幫助學生歸納哲學道理
哲學學的是世界觀、方法論,然而在哲學課本中世界觀與方法論大多沒有放在一起,而是分散的,為了加深學生印象,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把它們歸納在一起,如學習了哲學第四、第五課“唯物論”后,我給學生歸納了如下哲理:(1)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要求我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2)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3)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等。通過歸納,把分散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有利于學生對哲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教無定法,我們要把枯燥、抽象、復雜、深刻的哲學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懂、學會哲學,就必須尋找適合學生胃口的方法,做到將枯燥問題趣味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明化、深刻問題通俗化,這樣學生才會愿學、樂學、學會哲學。
參考文獻
[1]呂得晶.如何提高高中生學習哲學常識的興趣[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