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大多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其實質是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因此,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探索師生和諧互動,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方法,實現有效教學,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如何適應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更新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開展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興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97-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如果教師能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和諧融洽的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此,我嘗試運用興趣教學的方法。
一 創設情境,巧妙激趣,引生入境
初中思想品德課有些理論較抽象,有的離學生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較遠,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傳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學生不樂意參與。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1.帶著微笑和愛心走向學生
老師在講臺上的笑臉會使學生感到親切。當老師微笑走進教室,表示感謝大家做好了上課準備;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微笑表示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增添了勇氣;回答得好,微笑是一種贊揚;即使回答不好,親切的笑容也會給學生安慰,增強了糾正的決心。同時,教師要熱愛學生,做到理智公正、不挖苦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心罰學生、嚴愛結合等。
2.創設直觀情景
新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幾乎每課都有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教學時采用出示圖片和投影的方法,把與本課內容相關的革命先輩、英雄模范和各行各業的先進代表呈現在學生面前,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覺到榜樣就在身邊。教師通過這樣的典型、榜樣,教育學生不能只為自己而活著,今后應為他人和社會多做、樂做好事、善事。
3.游戲娛樂
游戲是人的天性愛好,通過游戲,可以在愉快的體驗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道德實踐能力。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冊中的“處處保護”時,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四組:第一組——家庭保護隊,第二組——學校保護隊,第三組——社會保護隊,第四組——司法保護隊。讓各組學生闡述各種保護的重要性,并列舉社會存在的不良現象加以證實。整個教學過程井井有條,學生興趣濃厚,思維也異常活躍。
4.音樂感動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影響青少年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重要的位置,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如在講解“孝親敬長我本分”后,我播放了網絡流行歌曲——《天下父母親》,很多學生聽完后,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情感得到感染,有的甚至流著眼淚,暗下決心,認真讀書,回饋父母和長輩。
二 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生活化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如果課堂教學離開生活,那么教學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針對教材中有些觀點、理論較為抽象且遠離生活實際,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生活實際,選用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縮短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如在教授“自覺尊重個人隱私權”一課時,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屬于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學生列舉了很多社會上、家庭中、校園里發生的侵犯公民隱私權的例子。這些例子都發生在學生周圍,學生覺得更可信,更易理解和掌握這條法律。
三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思維
在新課標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加強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個性和興趣,開發智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在教學九年級“共同富裕、社會和諧”時,有位學生提問:“為什么要共同富裕呢?”之前鄧小平同志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先肯定他的問題問得好,然后作出回答:“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時富裕,實現共同富裕需要一個過程。只有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形成示范效應,并通過先富幫后富,才能逐漸達到共同富裕。”這樣,學生有了“問”的機會,又滿足了學生的自我表現的欲望,學生也在積極、愉悅、興奮的求知過程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發現新問題,使學習成為一種需要和渴望。
四 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在經驗儲備、發展水平和個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采用適當“調試”的方法和各種“差異教學”的策略,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的方式,如我在教學“欣賞與贊美”時,當時班內恰巧有幾位學生穿著打扮很另類,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設計了下面的題目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1)人們為什么喜歡打扮?(2)人們應不應該打扮?(3)作為學生應該如何打扮?討論結束后,各組派一位代表作總結發言,結論是:學生應該打扮,但不該花過多精力,應該打扮得簡潔、大方、自然。既要注重外表美,更應注重內在美。
最后評價統一,補充完善各組的思維方法。整個活動過程,通過激活學生的知識積淀,面對新問題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經驗進行真實的認識過程,親自體驗到前后經驗的對比和變化歷程,心靈產生深深地震動,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收獲。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問題是教學的靈魂。有趣的、巧妙的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好奇,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巧妙地創設恰當的問題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例如我在教“圓的認識”一課,在解釋圓心的位置時,布置了這樣的思考題:老師買了一個圓形的鍋蓋,尚未安把手,請同學們幫老師想一想把手應該安在什么位置上?頓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各抒己見,個個躍躍欲試,爭相發言,結果得出來了應安在圓心處,把手的位置就是圓心。
再如,我在教“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由于小學生對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了解,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認識到實際生活中,物體的表面積并不都是要求6個面的面積,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學校要對我們的教室重新進行粉刷,為了不浪費涂料,請同學們觀察要粉刷教室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問題一出,同學們立即活躍起來,有的抬頭觀察、有的互相討論、有的比比畫畫,最后得出粉刷教室只需要刷左右前后上5個面,還要減去黑板和窗戶的面積。學生不但要知道計算粉刷的面積,而且還知道用料的問題,這就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喜歡探索,樂于學習數學。
2.巧用實例,以新誘趣
運用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中挖掘并展示新的內容和形象,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這種新奇的實例展示了學生熟知的形象和內容,所以學生記憶深刻,興趣倍增。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時。我通過游戲,令枯燥的數學教學內容增添了情趣,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游戲中掌握了知識,為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賦予了新的內容。又如在教學“圓錐體的認識”時,我通過學生相當熟悉的用鉛筆刀把鉛筆頭削成圓錐體并提示學生圓錐體怎樣可以得到,這一操作讓學生自然地認識到圓錐體和圓柱體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在頭腦中原有表象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表象。這樣學生就從舊知識中意外發現了新知識,從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下一節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巧用學具,以動導趣
好動是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動手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達到理解掌握新知、培養學習興趣的目的。我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具,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先觀察自己的學具,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學具,學生都爭前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這一設計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對上一節內容進行了復習,使學生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通過粘面撕疊證明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正方體六個面都相等;通過搭拆框架證明長方體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并且有三組長度相等的棱,正方體的十二條棱都相等。通過“貼——撕——裝——拆”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在動態的教學活動中很自然地認識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而且通過操作,拓寬了學生的認知領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興趣。
三 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
動手操作是啟迪學生思維和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激發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教學時,我總是根據教材內容,設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節奏的交錯,為抽象的教學活動提供充分的感性認識,降低思維的難度,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
動手操作就是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旋轉與角”時,我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活動角(木條或紙板)自己演示:固定其中一條邊,旋轉另一條邊。觀察旋轉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角,再對其特點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各種角,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嚴肅呆板的說教,是不受學生歡迎的。當孩子們處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時,最容易接受或創設出新的不可預想的事物,為此課堂被搞活了,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識。怎樣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呢?
首先,要用富有情趣,引人入勝的方式、手段、方法,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使學生產生愉快的心情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其次,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使學生有章可循,不能隨心所欲,使學生無所適從。
再次,多與學生接觸,培養親近感,消除心理障礙,學生主動配合,從而愉快地接受新知識。
最后,鼓勵和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膽量,即使回答不上來,也應該鼓勵他們,在一問一答中理解、消化所學知識,以便解決疑難問題。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可采用做游戲的方式,變換另一種教法,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時我設計了郵信的游戲:我在黑板上寫出了5組長方體的長、寬、高。在講桌上放了5個盒子當郵箱,每個盒子上面都有一個答案。讓每個學生自由選擇一組數據,算出長方體的體積。答案與哪個盒子上面的答案相同,就把信投到哪個盒子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又創設了一個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
總之,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是塑造靈魂的藝術。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講究策略,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利用興趣的遷移原理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數學時充滿無限樂趣。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在樂中學,逐漸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每個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