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當今社會大力減負增效的背景下,對高效數學課堂進行了研究,提出數學老師在當前形勢下應轉變觀念,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 減負增效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110-02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加深,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項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是當今一個熱門話題,而如何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加學習效率關鍵是老師,老師轉變教學思想是切實做好“減負增效”的根本。教師首先要在教學思想上轉變過來,其次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充分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人,為此,筆者在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問題上總結出了一些途徑和方法,以下談談個人的一些想法。
一 要有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一定要求:(1)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目標。(2)數學新課程有三大目標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意味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斷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數學有效教學必須促使學生在三大目標領域上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3)數學有效教學需要反思與創新。老師要學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二 有效備課是高效課堂的基礎
以前一直提“吃透兩頭”,而現在我認為應該“吃透三頭”: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吃透自身。對教材的參悟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如果失去了這點就猶如樹木丟失了根部,大廈沒有了基礎,這樣的教學即使手段再高明也只是空中樓閣。對學生的了解使老師的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然后在吃透三頭的情況下對學生學習的預設。教學目標的正確定位是我們一切教學的起點,也是減負增效的一大前提。
三 高效課堂的重點在于教學過程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不可能一學就會,它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因此,老師必須隨時了解學情,選擇相應教法,做到對癥下藥,隨著學生知識的應用和反饋,需要一個信息的交流反饋處理、再反饋的過程,使學生逐步掌握所學知識。
1.合理引入
要想上好一堂數學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的導入部分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提高課堂效率是至關重要的。
2.設置有效遞進式的課堂問題
首先,整堂設計問題要科學,最忌含糊其詞、不著邊際,無法作答,并且貫穿始終。
其次,問題之間要有梯度:問題要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創造。
〖案例一〗在學習“點到直線的距離”時,可從特殊的點或特殊的直線出發,由此歸納出一般的規律,可以創設以下的“階梯式”問題情境:(1)求點p(0,2)到直線l∶y=x+1的距離;(2)求點p(1,2)到直線l∶y=x+1的距離;(3)求點p(x0,y0)到直線l∶y=x+1的距離;(4)求點p(x0,y0)到直線l∶Ax+By+C=0的距離。
這個知識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初次接觸會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遞進式的提問,從特殊到一般,層層遞進,就可使學生較為容易理解,而且公式會記得更牢,這種化難為易的方法值得借鑒。
再次,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問題提出來以后,不是由教師越俎代庖,而是誘導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跟著老師,跟著問題的思路,進行邏輯推理,得出正確結論。
最后,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完整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大膽探索,對不同的結論,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各執一詞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思考,絕對不能壓制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了課后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
3.活用教材
數學新課程實驗教材體現了開放性教學的教學方法,為老師的創造性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老師可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合理的教學加工,把抽象的、邏輯推理強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能接受理解、符合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促使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索,使學生學得扎實、主動。
〖案例二〗“零點存在性定理”的生成。
設問1:如果甲的位置由A變到B,甲過河了嗎?
設問2:如果AB在河的同側,甲過河了嗎?
設問3:如果把河比作直線,滿足什么條件時,甲走的路線一定與直線有交點?
設問4:結合函數的零點的概念,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數學語言來表達上述結論?
針對這種創造性地設計問題,變“教好教材”為“活用教材”,說明老師是高效課程教材的組織與執行者,也是課程教材的開發者這樣一種理念。
4.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老師要關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首先要精心設計所要探索的合理情境問題,其次,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促使學生能力發展。案例一的教學就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數學的生成過程,在課堂活動過程中展現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讓學生領悟,這是高效課堂的表現之一。最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在老師引導下的探索,老師要有目的地選擇教學內容,學生根據內容先自主探索,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進行學習。當學生思路受阻時,與同學探討、交流看法,或老師應及時給以啟迪、引導,促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現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案例三〗在學習“直線與拋物線的位置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已知直線l∶y=2x+m與拋物線y=x2相交于AB兩點,__________(請你在橫線上補充適當的條件),求直線l的方程。
此題的設計比較開放,學生補充的條件有很多種,如直線過焦點F、∠AOB=90°,S△AOB=4等。這道題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思考空間和交流的平臺,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了條件。
5.合理設計課堂練習
每一堂我總要留10分鐘左右進行練習。那么,如何進行鞏固練習,首先對新授知識點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選擇,設計習題;對學生在練習中有差錯及易錯的知識再反復強調,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和鞏固知識,形成一定技能,初步達到目標。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上述幾點外,還有比如參加數學活動課培養發散和創新思維、創設語言環境等許多方面。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老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這是許多老師追求的心聲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郭宏旻、成繼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有效教學[J].教育與職業,2006(33)
[2]郭智君.高中數學有效問題情境創設探析[J].中學數學,2012(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