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化學理論知識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及邏輯性,是高中化學的核心內容,同樣也是教學的重難點部分。為進一步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提升,培養其化學思維,本文從形成系統完整的化學理論知識體系出發,結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靈活豐富的教學模式,對如何構建高中化學理論課教學模式提出幾點建議,以期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大力發掘其思維潛力,積極推動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全面改革。
【關鍵詞】高中 化學理論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113-01
高中化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化學學習的基本能力,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在科學探究的體驗過程中,了解科學本質,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形成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正確的自然觀。高中化學學科,根據理論性、技能性、策略性等知識特點,可分為五大類型,化學理論知識就是其中的核心關鍵內容。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化學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教學研究越發受到人們關注。本文以相關教學策略研究為指導,結合高中化學理論知識特點,探索構建高中化學理論課教學模式的策略,以實現化學教學的理論知識在具體實踐中充分豐富并得以發展。
一 系統分析,并對教學內容整體把握的策略
化學理論課需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化學理論知識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相關研究表明,知識孤立、零散,在大腦中容易遺忘難以再現,因此,圍繞一個核心,將知識予以概括總結,形成體系,有利于知識的回顧。通常,教師在化學理論課的教學中偏重于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忽視知識間的聯系,頭腦中尚未建立具有科學性及有效性的化學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產生顧此失彼,甚至前后矛盾的局面,面對學生質疑搪塞過關,因而教學工作相對被動。例如,在原電池中,電極是鎂和鋁,而在酸液中鎂作為負極出現其中,強堿性的溶液里鋁為負極,因此,如果簡單地向學生說明活潑金屬一般是作為負極存在的,則較為被動。為預防此類情況出現,并且將先前學過的知識為以后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教師應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準確定位,掌握前后知識之間的相關聯系,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對教學過程整體把握,樹立全局觀,幫助學生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二 對內化過程給予強化的策略
內化是指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的過程,思維是其中的核心。首先,教師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創造主動內化的條件。教師應該認識到現代教學是為學而教,真正將學生作為主體,克服思想局限,鼓勵學生反駁與爭論,將傳統的師道尊嚴放下,對學生所言、所思、所問認真傾聽,將認識知識的過程、研究問題的方式及教育思想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從而達到無學勝有學的高度。其次,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實現主動“內化”。“教”只有學生“學”才會發揮作用,教學效率的高低,歸根到底是學生能力的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的方式,積極營造活躍的思維氣氛。例如原電池的學習中,通過故事進行引入:“格林太太有兩顆假牙,一顆是代表她富有的金牙,另一顆是車禍中留下的不銹鋼牙,但格林太太近段時間總是頭疼,到許多地方求醫問藥都無濟于事,后來一名化學家幫助她找到了疼痛原因。”引入這一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結合已有知識解決問題,進而開辟思路。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討論能夠使每個學生發表見解、鍛煉個人語言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在相互爭辯與啟發中誘發智慧潛力。并且在教學活動中設置合理的認知沖突,可在活躍教學氛圍的同時喚起其思維注意,在情感上對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教學節奏也應自主調節,以使教學活動張弛有度,有起有伏。最后,結合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創建高效課堂。學習化學理論知識時,可采用模型展示的方式進行教學,因實物直觀具有真實性與生動性,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例如在學習晶體性質與結構一課時,向學生展示晶體模型,并以結構模型開始理論知識講解,這會明顯降低學生想象難度,充分理解立體模型之后,再回歸到教材中分析平面圖形,就會對思維過程予以簡化,消除存在的空間障礙?;瘜W實驗是化學教學最主要的手段,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原理、化學元素性質等方面知識。例如,在學習完原電池后,教師引出NaCl溶液與H2SO4溶液是否符合原電池形成條件,學生們存在諸多爭議,利用化學實驗會證實確實存在電流,可以對原電池性質給予深化,但存在電流不一定代表具有實用價值,創設怎樣的條件可以使氧化反應以電池形成方式進行,則需要結合生活實際,這同時也對以后將要學習的燃料電池做鋪墊。
三 結束語
教師要追求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只要教師在課程改革的路上乘風破浪,一定能夠從普通教學走向有效教學,最終達到真正的優質教學。
參考文獻
[1]王賽中.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2]趙研.有效組織討論進行化學理論課教學的策略研究[J].化學教育,2010(S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