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在進入高中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數學的學習中存在著較大的困難。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工作展開了討論,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高中數學 教學 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126-01
在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多種。為了更好地做好教學銜接工作,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了有關措施。
一 做好課程導入工作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進行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時,要根據數學學科的具體特點、高中階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進行巧妙的課程導入,對學生之間的差異給予足夠的尊重。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問題情境,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集合”知識時,由于在初中階段學生沒有接觸過集合,同時集合的概念也較為抽象,若是教師枯燥的講解教材,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可為學生設置以下問題情境:學校體育老師到運動商店購買體育器材,第一次購買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籃球,第二次購買了羽毛球和跳繩,老師一共買了幾種體育器材。答案是四種,再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不是三加二等于五種呢?此時提出集合的概念,并進行集合交集的運算,{A,B,C}∪{C,D}={A,B,C,D},將例子中的數字換成具有普遍性的字母,用集合的形式將運算呈現出來。然后對集合的發展進行簡單介紹,告訴同學們,集合是在19世紀由德國的著名數學家康拓所創立的,它是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其他數學研究的基礎,我們要扎實地掌握集合知識,以便用它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學習。通過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置,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對集合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究。
二 注重對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運用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對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工作,就要注重對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運用,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學習情境,以問題的方式引領學生去探究,拓展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主動探尋數學規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充分感受自主探究學習的樂趣。
如在教學“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情境,做好課程的導入。提出以下問題:對方程3x+2=0求解;畫出其函數圖像;對不等式3x+2>0求解。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其發現一元一次方程、函數和不等式之間的相互聯系。讓學生通過函數圖像找出不等式的解集。總結出利用圖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然后將其與一元二次不等式相聯系。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如何求得x2-x-6>0的解集。選擇班上成績中等的學生進行黑板演示,將自己的求解過程展現給大家。該學生的解法如下:方程x2-x-6=0的解集為{x|x=-2或x=3}不等式x2-x-6>0的解集為{x|x<-2或x>3}。然后讓一位成績較差的學生發言,說出自己的計算結果,該生求得的解集為{x|-2 在教學“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時,圖像法是一種簡便快捷的方法。在初中數學中,學生沒有接觸過二次函數的概念,但在高考中涉及的分數相當多,學好二次函數的知識,對學生以后的三角函數、對數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的學習都有重要的作用。通過以上形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對問題進行思考,主動地去探尋問題的結果,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不等式和函數間的關系,對初高中的數學知識進行了很好的銜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為學生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要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一個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是十分有必要的,數學知識較為枯燥、單調,學生只有在一種寬松的學習氣氛中,才能積極踴躍的發言。 如在教學“異面直線”內容時,課本中對于其定義的描述是:不在同一個平面內的直線我們將其稱為異面直線,那么我們如何將其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呢,課堂上教師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演示,使學生對異面直線的概念有具體的了解。接著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如何才能確保兩條直線不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呢?異面直線存在的條件是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回答錯誤的同學,教師也要對其進行鼓舞和激勵,讓其他同學指出其錯誤,并讓該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思考運用延長線的知識是否能夠進行證明。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對異面直線的有關概念有了形象的了解,對于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此外,還要注重不同方法和手段的綜合運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實現初高中數學內容的有效銜接。 總之,要想進一步做好教學銜接工作,仍需要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蔡秀芝.淺談如何搞好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9) [2]程曉杰.初、高中數學教育的過渡銜接探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0(1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