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和陽光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與實施,各學校對體育活動的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不斷有很多地區和學校開始組織不同形式的趣味活動比賽和課間活動評比。學生對豐富多樣的活動和比賽也喜聞樂見。如某學校組織的一年一度的趣味運動會,一些地區舉辦的冬季三項比賽,更有一些地區風風火火的舉辦趣味運動會等,都深入人心,深得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喜愛。
作為剛剛從幼兒園走進小學的低年級學生,運動能力還不是很強,活動的形式較單一,如何去教會他們參加和完成一項活動,養成良好的活動習慣,就成為老師的責任。
“8”字繞長繩是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并一直受到青少年兒童的喜愛的一項運動。通過跳繩可促進學生心肺功能的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還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跳長繩更是一項活動形式和活動強度都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運動,用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教會低年級學生跳長繩,將會給這些孩子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
第一招:搖好繩是跳好繩的基礎
在“8”字長繩運動中,首先要用正確的方法,選定適當的長度,兩個人手握繩柄,面對面站立,直臂握繩兩端,用小臂搖動長繩;搖繩時,使繩形成一個橢圓;以肩為軸,搖繩手臂伸直在體前用小臂畫圓,連續進行搖繩。其次,搖繩的兩人力度要相當,這樣長繩會比較圓整,有利于學生鉆過;同時要讓繩的中心保持在繩的中間(有橡膠皮的要放在中間),這樣搖出來的繩不會偏向一邊。再次,搖繩的學生要有一定耐力,如搖到后來力量不足,繩子搖晃,繩速變慢,導致搖繩的節奏不穩定,會造成跳繩的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進去;掌握好這些搖繩的技巧后,教師可先組織學生進行空搖練習,搖到兩個人動作正確且配合到位為止,因為搖繩是跳好繩的基礎。
第二招:由靜到動的跳躍練習是跳好繩的關鍵
在這些跳長繩零基礎的低年級孩子們身上,一切新事物對他們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他們所具有的只是單純的跑和跳的能力,讓他們完全與繩子配合,還需要一定的過程。首先,教他們學會看繩,分辨并認識因完整搖繩形成的橢圓的上下兩個頂點。其次,讓他們獨立站在靜止的繩子面前,待搖繩經過上頂點到下頂點與地面接觸完成一整圈的時候跳起,讓繩子從蹬離地面的空中穿過,即完成單次成功的跳繩;再次,判斷搖繩時下頂點兩次著地的時間和節奏,并掌握好這個節奏,完成連續的原地起跳動作,接下來就是要完成由原地跳躍到跑動跳躍的一個重要過程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仍然采用由慢到快,由簡到繁的步驟去教學。先讓學生從指定的位置跑到靜止長繩下頂點位置,然后搖繩的同學進行一次完整的搖繩,同時跳繩的同學完成一次完整的跳躍后按指定路線跑出去。按照這樣的方法,教會每一個學生完成跑動到跳躍的完整過程,并逐漸加快搖繩的節奏,就完成了跳長繩活動中每一個個體的動作。
第三招:巧用“3、2、1”的節奏熟練掌握跳長繩技巧
在完成“8”字繞長繩第二步后,初學跳長繩的學生會面臨一個看到快速搖起來的繩不敢往中間沖的問題。原因有兩個:一是害怕被繩子打到身上;二是害怕跳完出去被絆倒。因此,首先要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其次就是要教會他們找準進去和出去的時間點。時間點的尋找要借助搖起來的繩子。不難看出,搖繩的起點是繩子與地面接觸的點,終點也是這個點。所以,教會學生去數每一次搖繩繩子與地面接觸的點,以這個時間點作為標記。低年級的學生都是初學者,可數到“3”,讓繩子經過三次完整的著地,形成三次完整的橢圓,在數完“3”后,沿著老師指定的路線,判斷搖起來的繩子正好經過下頂點作為起點的時候進入到橢圓的正中間,待繩子經過上頂點回到起點時跳起,同時在繩子第二次經過上頂點回到起點的過程中跑出去。用此方法教會每一個學生學會“跑進入—跳—跑出去”的完整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會自己數到“3”完成“跑進入—跳—跑出去”的過程后,演變成數到“2”完成“跑進入—跳—跑出去”的動作,以此類推,數到“1”完成“跑進入—跳—跑出去”的動作。用“3、2、1”的節奏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通過反復的練習,讓學生自如、連貫地跳起來就不是一件復雜的事情了。
總之,低年級的孩子對有趣的活動的渴望更勝過高年級的孩子,低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學習的每一個活動形式都是由不會到會這樣一個過程。因此,以跳長繩為例,教師可采用更多的辦法和措施教會低年級的孩子有效地學會更多的集體活動,以從小培養他們的活動能力和班集體的凝聚力。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地分析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詳細地分析教材的每一個細節,根據低年級孩子的接受能力制定好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遵循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在學生歡樂的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精致。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