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差配合與測量是一門兼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綜合課程。傳授給中職學生專業知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公差配合與測量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172-01
一 培養課程學習興趣
1.強調課程的重要性,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公差配合與測量課是從基礎課到專業課的一座橋梁。在開課時,老師們都會跟學生說這門課的重要性,但是學生聽到這些只會覺得厭倦和乏味,如果要想真正吸引學生,就要在開始通過結合身邊的實例來設問,引出這門課的內容,從而引起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如食品不安全會有什么后果?各種家用電器中的零件不合格又會有怎樣的后果?這些實例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電腦零部件壞了該怎么辦?手機配件壞了怎么辦?等等。學生們很快會說買個新的就可以了。這時教師可趁勢引出物品拿來就能用上的這一特性就是這門課要研究的內容——互換性,接著請學生思考互換性在實際生活中是否重要?這樣,學生很自然地認識到了這門課的重要性。
2.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多媒體技術及其設備系統能再現聲形、圖文并茂的教學環境,使一些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復雜變化過程、形態各異的運動形式等直觀地顯示在學生面前,呈現出真實感和表現力。有利于引導學生的注意,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使學習效率倍增,提高教學質量。如在講解量具游標卡尺時,若沒有課件,學生很難看清講臺上游標卡尺上的量程,這種情況下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而若采取課件進行教學,學生們就可以在課件上清楚地看到卡尺上的量程,同時還能聽著教師同步的講解,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課堂上的多媒體演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 做好備課工作
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先了解學生。現在的學生普遍對學習缺乏興趣,而且基礎也不牢固。特別是公差配合與測量這門課,有許多概念,學起來會讓學生覺得乏味、枯燥,如果面面俱到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學生興趣和需求,本著實用、夠用的原則,合理地梳理教材、精選教學內容。對于一般的知識,讓學生自行思考、討論并解決,同時穿插進去目標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主動地接受知識,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變被動為主動,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打好基礎。而對于那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則要保證教學時突出重點、講透難點。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提高和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公差配合與測量課程涉及知識面廣、涵蓋內容多、知識理論抽象。同時這門課也是一門動手能力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實踐和練習,從而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知識。學生們在摸索與實踐的過程中,會主動思考并且實際應用課本上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學生重新復習了上課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只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材上純理論的內容,教師很難滿足現在學生對知識的欲望以及社會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需求,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自主性也無法被充分調動起來。因此教師應該通過開展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來引領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觀察到實踐這個過程。在有清晰明確目標的實踐與練習中,學生會不斷思考、不斷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培養求異思維,發展創新思維,訓練歸納思維,加深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公差配合與測量課也是一門與測繪操作緊密聯系的課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測量技能的培養,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先初步認識、了解測量所用的儀器和工具,然后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演示,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具體的使用方法,并動手測量和判定合格性。這樣對學生測量技能的提高十分有益。此外,在實踐中,教師還可以提一些發散性問題,讓學生自行思考并操作,這樣可以營造更強的實踐氛圍,且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選擇量塊尺寸時,在講授理論知識后,我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給每個小組一個尺寸30.75mm,讓學生從一套量塊中進行選取。接下來學生會一起思考、分析、討論,并確定最終的選擇方案。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們積極踴躍、團結合作、集思廣益,最后總結出:選取時要從小尺寸到大尺寸。通過討論幫助學生加深記憶,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的來說,在公差配合與測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起到其指導作用,也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有計劃地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參考文獻
[1]喬元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公差配合與測量[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