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體育教學中引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研究探討,以賓陽舞炮龍為例,探討如何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可借鑒的方案,且有利于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民族體育運動 舞炮龍 引入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182-01
廣西賓陽縣是漢、壯民族融合共生聚居區之一,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和文化繁衍,孕育了許多獨特的傳統體育文化運動項目,其中“舞炮龍”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整體育人、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滿足人們身心健康的需求、作為中華民族歷史遺產的傳承、完善和未來傳承的重要意義和構建新型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賓陽舞炮龍——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繼承的價值
“賓陽炮龍”文化活動,以狂熱、激烈、奔放的感人形象,塑造了熱情、進取、豪放的賓陽精神,“賓陽炮龍節”于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在北京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節慶創新論壇暨中國品牌節會頒獎盛典上,榮獲“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的稱號,而賓陽縣被人們稱為“中國炮龍之鄉”。近年來,逐步升溫的賓陽舞炮龍活動,以一種全民狂歡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個被喻為“中國式狂歡節”的節慶活動,多年來作為民俗、民間文化活動,越來越深受賓陽縣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具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的特點的同時,又有助于了解歷史發展脈絡。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歷史軌跡中,能夠發現人類在進步、沖突、融合的痕跡。因此,保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價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航標。
二 賓陽舞炮龍引入體育教學的可行性
教材改革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為了適應學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對一些競技運動項目進行適當的改造;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學生喜愛的新興運動項目;還應該挑選、整理一些民族民間體育活動項目引入課程教學,以增加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因此,我們可以搜集和拓展一些適合中學開展的民間體育游戲引入體育課堂,發揮其教育和課程功能,促進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也繼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社會交往等方面受到教育。
三 賓陽舞炮龍引入體育教學的優勢
1.基礎條件
為了更好地服務炮龍節,豐富炮龍節內涵,擴大賓陽炮龍節的影響力,我校又向縣委、縣政府申請在我校成立“威風龍鼓”培訓基地,縣委、縣政府投資近20萬元資金,購回40面大鼓。其中直徑1.5米的中龍鼓32面、直徑2米的大龍鼓8面、金色和銀色彩龍各一條。并由縣文化館的藝術輔導員擔任指導教師。賓陽炮龍制作基地和賓陽縣炮龍陳列館坐落我校。2012年9月,縣委宣傳部確定我校為賓陽縣炮龍訓練基地。這些基地建設都為我校將“舞炮龍”引進體育課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2.師資條件具備
一是我校坐落賓陽炮龍文化發源地中心,炮龍制作和炮龍表演民間藝人較為集中,為我校開展課堂教學和師資培訓提供了便利條件。二是我校體育等科目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能,能夠勝任教學訓練的需要。
3.學生具備參與活動條件
自2011年9月,我校成立“精品龍”和“威風龍鼓”表演隊后,多次被邀請到南寧、上林、賓陽重大活動慶典參加表演。參與表演的學生越來越多,經過前期問卷調查:對賓陽炮龍文化了解程度較高;渴望參與“精品龍”表演的學生越來越多,為學校開展炮龍文化引入校園提供了課堂教學條件。
四 青少年身體與心理發展的特點
賓陽舞炮龍體育運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具有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強等特點,簡單易學,不受時間、空間、地點、器材、人數的限制,適合孩子們天生好動,善于模仿,喜歡結伴的心理特點。民間體育運動項目內容豐富,規則靈活變通,寓游戲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孩子們玩起來不僅能鍛煉身心,培養日常生活中交往、競爭、合作、創新的能力,而且具有健身、健心、健智的功能。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挖掘和拓展民間體育運動項目,能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谝陨险撌觯衙褡弩w育運動——賓陽舞炮龍引入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條件。
總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切實有效地運用到現代體育教學中來,從而讓民族傳統體育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遺產,經過提煉與發展為學生所掌握與運用、傳播到社會中去,練就健壯的體魄,讓學生的體育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體育與科學,2007(6)
[2]董翠香.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1)
[3]路志峻、李金梅.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體育文化的傳承[J].體育文化導刊,2006(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