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論述了橋梁工程常見的質量問題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質量問題 防治措施
橋梁墩臺是橋墩和橋臺的合稱,與橋梁基礎統稱為橋梁的下部結構,是支承上部結構的建筑物。隨著施工裝備和施工技術的提高,橋梁墩臺深水施工、峽谷、以及受力復雜的空間結構不斷發展,橋梁墩臺的質量控制要求也隨之提高。本文主要介紹了在施工過程中橋梁工程墩臺常見的一些質量問題,針對相應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總結了一些預防措施,以供參考。
一、橋梁工程常見的質量問題
(一)鋼筋骨架錨入承臺內的長度不足
在橋梁墩臺施工過程中,鋼筋籠頂面高程、護筒高程控制較差,導致鋼筋骨架錨入承臺內的長度不足,主要原因是現場技術人員責任心較差;混凝土澆筑記錄不準確,導致混凝土澆筑超出設計50~100cm無法保證,清除樁頭時無法保證樁頂密實度,造成短樁;鑿頭樁頭工藝較差,導致樁基錨入承臺長度不足10cm,出現短樁現象。
(二)橋墩模板偏位和漏漿
模板頂面中心偏移、接縫處漏漿,主要是由于模板定位后,周圍的拉桿松緊程度不一,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模板向拉桿較緊的一側傾斜;立模板的基面設計沒有進行平整重處理;模板定位固定后,其中的某一根拉桿受到外力的沖擊,導致模板移位垮塌。
(三)墩臺混凝土出現麻面、蜂窩現象
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狀的孔洞。主要是由于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干凈,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模板隔離劑涂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四)墩臺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墩臺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整,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澆筑后,表面僅用鐵鍬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模板未支撐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撐面不足,或支撐松動、泡水,致使新澆筑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凹陷不平或出現印痕;模板接縫平整度較差。
(五)墩臺混凝土有孔洞
混凝土結構有孔洞,局部沒有混凝土或峰窩特別大,主要是由于在鋼筋較密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預埋件處,混凝土下料被卡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筑上層混凝土;混凝土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混凝土下料過高,一次下料過多,過厚時振搗器振動不到,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內掉入模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不按規定下料,吊斗直接將混凝土卸入模板內,造成一次下料過多,下部因振搗器振動不到位產生蜂窩和孔洞。
(六)墩臺變形
墩臺變形要是由于橋臺臺背填土遇水膨脹而變形時,沒有及時進行處理;對凍土部分沒有進行清理;砌筑填縫不夠密實。
二、橋梁工程常見質量問題的防治措施
(一)鋼筋骨架錨入承臺內的長度不足的防治措施
1、加強對鋼筋籠骨架頂面高程的控制,栓樁必須詳細考慮到吊筋長度。
2、混凝土澆筑記錄應測量記錄準確,混凝土澆筑超出設計50~100cm,確保樁頂混凝土密實度。
3、鑿除樁頭時應采用空壓機結合人工鑿除,上部采用空壓機鑿除,下部留有10~20cm的人工進行鑿除。必須保證10~20cm由人工鑿除,才能確保樁頭質量。
(二)橋墩模板移位和漏漿的防治措施
1、使用整體鋼模板,盡可能減少接縫。
2、模板定位后,四周的拉桿的松緊程度應一致,而且在澆筑混凝土前一定要進行復測,以保證橋墩的中心位置符合設計要求。
3、墩臺模板和支架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拼縫應嚴密不漏漿,表面應平整不錯臺。
4、模板的變形應符合模板計算規定及驗收標準對平整度控制的要求。
5、要求模板、支架拆裝靈活,施工時操作方便,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
(三)墩臺出現麻面、露筋現象的防治措施
(1)鋼筋保護層墊塊要沿鋼筋籠四周均勻設置。
(2)模板表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雜物,澆筑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板隔離劑應先用長效的,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3)模板接縫不嚴密,澆筑混凝土時縫隙露漿,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縫位置出現麻面。
(4)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四)墩臺混凝土表面不平整的防治措施
(1)嚴格按施工規范操作,澆筑混凝土后,應根據水平控制標志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后澆水養護。
(2)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應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撐面積,防止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筑混凝土時,加強檢查,強度達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3)模板使用于實體工程前,必須進行打磨試驗并經驗收合格后才可允許用于實體工程。
(五)混凝土孔同的預防措施
(1)在鋼筋密集處及復雜部位,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在模板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處,應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筑門,嚴防漏振。砂石中有混有黏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混凝土內,應及時清除干凈。
(2)采取正確的振搗方法,嚴防漏振。
1)插入式振搗器采用垂直振搗方法,即振搗棒與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搗,即振搗棒與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400~450)。
2)振搗點應均勻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錯式順序移動,不應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動距離不應大于振搗棒作用半徑1.5倍。一般振搗棒作用半徑在30~40cm。振搗器操作應用快插慢拔。
3)將孔洞周圍的松散混凝土和軟弱將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后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筑、搗實。
4)控制好下料。要保證混凝土澆筑時不產生離析,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不超過2m,大于2m時要用溜槽、串桶等下料。
(六)墩臺變形的防治措施
(1)橋臺臺背填土遇水膨脹而變形時,應挖除膨脹土,檢修排水設施,填以砂礫土或白灰土等,并修好損壞部位。
(2)由于凍脹原因,應挖去凍土、填以礦渣、砂礫、石灰土等,并封閉表面不使其滲水,修好損壞部位。
(3)屬于砌筑不良時,應鑿去或拆除變形部分,重新砌筑或澆筑。
(4)砌筑填縫不實,墩臺有空洞時,可在空洞附近,開鑿通眼,以壓漿機壓注水泥漿或環氧樹脂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