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介紹了我國目前對于綠色建筑的施工技術以及綠色建筑規劃的最新研究重點。
關鍵詞:綠色建筑;施工技術;研究;發展
1 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技術的研究
1. 1 綠色社區的街道空間研究
當前,綠色城市的建設是我國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大趨勢,綠色社區是建設綠色城市的一項重要內容。社區街道空間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密切,是使用任何空間的前提。它作為社區的骨架,決定著綠色社區的基本結構。國外對于綠色社區的研究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并有大量的建成作品。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缺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1. 2 綠色居住區環境營造及技術措施研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住區綠色環境營造和環境舒適度要求日益提高。對綠色居住區環境的營造及技術措施研究,提出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是提高綠色居住區景觀環境品質的關鍵,也是目前景觀設計研發工作的重點。
結合公司的地產開發項目,主要研究與環境適宜的植物配置標準化體系,綠色居住區環境設計標準,包括硬景、軟景、水景比例關系標準,活動場地配置標準,硬景用料標準,喬木、灌木不同檔次品種、規格比例要求等; 綠色居住區環境營造技術措施,包括概念方案設計指南,施工圖審查指南,景觀現場施工技術要求,綠色居住區環境植物配置指南等; 研究綠色居住區環境營造苗木保障體系,包括苗圃規劃研究,苗木全冠移植技術研究。
1. 3 住宅室內微環境設計研究
目前對住宅室內微環境研究,主要是研究住宅室內各單元的人體工程學; 住宅室內聲環境的影響因素,人居要求與評價標準,聲環境設計要點; 住宅室內光環境的影響因素,人居光環境的要求與評價標準,光環境設計要點; 住宅室內熱工環境影響因素,人居熱工環境要求與評價標準,熱工環境設計要點; 住宅室內空氣環境影響因素,人居室內空氣要求與評價標準,空氣環境設計要點; 住宅室內心理“場”環境的影響因素,室內心理“場”環境評價標準,心理“場”環境設計要點。
通過研究,從住宅室內人體工程學、聲、光、熱等建筑物理學、環境心理學等方面,編制住宅室內微環境裝修設計指引,指導住宅的精裝修設計,為進一步推動住宅的結構與裝修的一體化建設做好技術上的指導保障,提高我國住宅室內居住品質,創建綠色居住環境。
1. 4太陽能相變蓄熱技術及毛細管網低溫輻射采暖研究
毛細管網低溫輻射采暖技術是借鑒輻射供冷技術和地板采暖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采暖方式,其采暖末端采用用于夏季輻射供冷的明敷或暗敷塑膠毛細管網,依靠毛細管網較大的輻射換熱面積和溫度均勻的輻射表面,提供無吹風感的舒適采暖方式。毛細管網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其中供暖介質流速較低,流體進出口的溫差較小,一般只有2 ~4℃。按照我國采暖設計標準,冬季室內供暖溫度為18 ~ 20℃,毛細管網內供暖介質的溫度可以控制在30 ~ 35℃,甚至到30℃以內,這樣大大降低了對供暖介質的溫度要求,為低品位熱能的利用提供了可能。
近期主要開展蓄熱材料的比對和選取研究; 太陽能集熱過程、相變蓄熱過程、相變釋熱過程的熱力學模擬和試驗研究; 毛細管網低溫輻射供熱方案設計及試驗驗證研究; 太陽能相變蓄熱采暖技術與毛細管網低溫輻射采暖系統運行試驗和優化研究。
通過研究以達到以下目的: 解決制約太陽能相變蓄熱采暖技術的低溫相變材料及其蓄熱、釋熱過程的技術難點,為太陽能相變蓄熱采暖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 獲取多組相變溫度低、相變蓄熱熱量高的蓄熱材料系列的熱力學性能及其性能試驗數據; 根據末端毛細管網低溫輻射供暖性能特點,探索將其作為既有建筑采暖節能改造的新方式; 與家用太陽能生活熱水配套,提供“免費”供暖; 對太陽能相變蓄熱技術與毛細管網低溫輻射采暖結合的系統方案進行綜合性能分析及應用推廣的前期試驗,評估節能減排綜合效果。
2 綠色施工技術研究
綠色施工的產生和發展可劃分為3 個階段,第1 階段是環境的末端治理和法規尊崇; 第2 階段是施工過程資源的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和再生利用(3R) 及環境保護,主要在直接生產核心過程之外的附屬生產領域采取3R 和環境保護措施,如節約材料、廢棄物的再利用、提高設備的機械性能等; 第3階段是對施工過程的直接生產工序、工藝、技術、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形成新的直接生產過程的綠色施工技術、工藝和設備。目前在推行綠色施工過程中,第1,2階段相對來說重視程度較高,所取得的成果也較多,但對于第3 階段的研究和成果還較為薄弱,難度也較大。目前對綠色施工技術研究主要著重于第3 階段的層次。
2. 1 傳統建筑工程施工工藝的綠色化研究
對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工藝中一些影響“四節一環保”的因素進行識別,對傳統的非綠色施工技術進行綠色化改造,進而開發新的工藝技術,突破現有施工工藝,實現綠色建筑施工環節的技術進步。研究方向將覆蓋大部分的建筑施工分部工程,具體有: ①地基基礎工程綠色施工工藝研究,包括樁基礎工程綠色施工技術,基坑工程綠色施工技術,地下防水工程綠色施工技術; ②建筑主體結構工程綠色施工工藝研究,包括砌體結構工程綠色施工技術,混凝土結構工程綠色施工技術,鋼結構工程綠色施工技術; ③綠色裝飾裝修施工工藝研究,包括抹灰工程綠色施工技術,飾面板(磚) 工程綠色施工技術,涂飾工程綠色施工技術; ④民用建筑安裝工程綠色施工工藝研究,包括給排水工程綠色施工技術,采暖通風與空調工程綠色施工技術,電氣工程綠色施工技術等。
2. 2 現澆輕質微孔混凝土外墻保溫體系
目前國內房屋工程中廣泛應用的外墻保溫系統是聚苯保溫板加纖維網布增強,外飾采取噴涂料方式。由于表面抗沖擊性差,不防火,使用壽命只有10 ~ 20 年,而建筑物的服務年限一般都在50 年以上,因而研發新的更耐久的節能體系勢在必行。
研究的現澆輕質微孔混凝土外墻保溫體系,是以現澆輕質微孔混凝土為基本隔熱層,可以與基底混凝土( 混凝土墻體) 表面很好地黏結,而現澆輕質微孔混凝土的表面可以使用各種飾面材料。該體系克服了目前聚苯板節能體系易燃,與表面飾面材料黏結困難( 需加網布、膠漿等) 以及使用壽命短等弱點。
研究成果的示范工程表明,本體系保溫效果好,強度高,與基底材料的黏結性牢固; 施工便利且成本低,是外墻保溫體系的一項新技術,有巨大的推廣應用前景。
2. 3 節材型模架體系的開發研究
我國建筑施工應用中的模架產品亟待提高。以碗扣式腳手架為例,且不以國際標準衡量,僅以已經頒布的國家標準來檢驗,幾乎大都為不合格產品,造成惡性安全事故頻發和材料的浪費。建筑模板仍有大量的散裝散拆的木模板,一般周轉次數在4 ~ 6 次,再利用率低,形成大量的建筑廢棄物。普通鋼模板也存在較多問題,產品質量大,鋼材投入量多,模板表面容易銹蝕,影響周轉使用。開發研究適合我國建筑工程的節材型模架體系,對于綠色施工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結束語
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有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建材、部品等方面技術和產品的支持,需要建筑開發商和業主的具體實施。本文重點介紹了在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技術、綠色施工技術的最新研究重點,望與同行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