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濕陷性黃土的判定,然后論述了濕陷類型的劃分及黃土地基濕陷等級的判定,最后詳細的探討了幾種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論點,可與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 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
前言
黃土是一種黃色粉狀土質,其形成時期大約在第四紀時期。在黃土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鹽類物質,一般肉眼則可以分辨其存在的空隙。黃土的形成,主要是通過風力搬運堆積,但是卻沒有對深層次的土質發生擾動,因此一般主要由風的作用而形成。濕陷性黃土則是一種非飽和的欠壓密土,其中存在著很多的大空隙,在正常的濕度下,其具較高的強度,不容易發生變形。但是,如果遇到水的浸濕,則其強度會大大的降低,會在壓力的作用下產生較大的變形,引起對建筑物的傾斜,甚至是倒塌。
一、黃土濕陷性的判定問題分析
黃土由于生成年代、環境以及成巖作用的原因和程度的不同, 顆粒礦物成分、結構的差異, 有濕陷性和非濕陷性的分別。濕陷性黃土地基中, 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與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在濕陷量大小、承載能力等方面也有較大差別。不同地區的自重或非自重濕陷性黃土也因上述原因, 濕陷性、濕陷敏感程度等都有明顯不同。因此, 對黃土是否屬濕陷性應有統一的判定方法和標準, 地基濕陷性類型、濕陷程度也應評定正確、恰當。濕陷性黃土除了具備黃土的一般特征, 如呈黃色或黃褐色、粒度成分以粉土顆粒為主( 約占 50% 以上)、具有肉眼可見的孔隙等外, 它呈松散多孔結構狀態, 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節理, 含水溶性鹽( 碳酸鹽、硫酸鹽類等)較多。垂直大孔性, 松散多孔結構和遇水即降低或消失的土顆粒間的加固凝聚力(主要由水溶性鹽在土顆粒間沉淀凝結而產生) , 它是發生濕陷的兩個內部因素, 而壓力和水是外部條件。黃土濕陷性的判定,
四、結語
濕陷性黃土分為自重濕陷性和非自重濕陷性兩種。自重濕陷性黃土在上覆土層自重應力下受水浸濕后, 即發生濕陷; 在自重應力下受水浸濕后不發生濕陷, 需要在自重應力和由外荷引起的附加應力共同作用下, 受水浸濕才發生濕陷的稱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濕陷性黃土地基的濕陷特性會對構造物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使結構物大幅度沉降、坼裂、傾斜甚至嚴重影響其安全和使用。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可供同行參考。